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业 >> 资讯 >> 浏览文章

服务国计民生 践行使命担当——上海铁塔以高质量发展书写奋进篇章

2024-05-21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创新突破,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和国家队,上海铁塔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因共享而兴,以创新而赢。从深化行业共享到实现社会共享,从推动“通信塔”变“数字塔”,从打造全域感知网到建设充换电安全生态圈,从筑牢数字经济底座到服务社会创新数字治理,上海铁塔坚持共享协同与技术创新,引领行业与服务民生,不断为上海网络建设、数字发展注入“加速度”,助力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择高而立——加大社会资源统筹利用,拓宽共享边界

在上海世博公园的江边码头,两座高高矗立的蓝色塔吊格外引人注目。除作为历史工业遗存得以保留外,它们还承担着公园内无线信号覆盖的重要使命。这两座塔吊基站“浦博塔”正是上海铁塔因景施策、依塔建站的创新实践案例,也成为其将通信基站巧妙融入城市背景、成为城市风景的景观佳作。  

“公园内环境空旷,可利用的高建筑物少,如果新建塔站又会影响到整体景观,如何寻址建站成为当时的一大难题。”上海铁塔浦东新区分公司区域经理林佶介绍说,由于公园周末游玩的市民较多,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人流量剧增,对园内无线信号覆盖提出了较高要求。

结合公园景区基站拆迁现状及运营商覆盖需求,经过多次现场查勘,发现江边码头保留的两个塔吊位于公园中央,其高度可满足公园的覆盖需求。于是上海铁塔创新提出将塔吊车身改建为机房,三家运营商天线按方向分别安装在两个塔吊上的方案。此方案得到了管理方的高度认可,并协同推进。“改建后的塔吊基站成功实现了景观融合和基站设备消隐,不仅保留了场景原有的文化气息,同时大大降低了塔建的建设成本。”

 作为上海铁塔浦东新区的一名“塔长”,林佶亲眼见证了上海铁塔十年间砥砺奋进、深化共享的“5G速度”。面向更高效、更经济、更优质的网络部署需求,上海铁塔始终坚持“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独建”,持续加大社会资源统筹利用,创新低成本塔型建设方案,集约高效建设基站。上海铁塔拥有站址超3万座,全市平均站址共享率从13%大幅提升至72%,相当于少建新塔1.4万座,节约行业投资近46亿元,节约土地近1600亩。

目前,上海铁塔完成基站建设项目超9.5万个,其中5G基站5.4万个,95%通过共享存量站址实现,承建地铁、桥隧信号覆盖总里程340公里,高铁信号覆盖总里程261公里,完成商务楼宇和大型场馆室内覆盖项目2500余个,覆盖面积1.64亿平方米,助力上海5G基站密度排名全国第一,率先建成“双千兆城市”。

迎难而上——筑牢信息基础设施底座,提升通信质效   

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全长68.6公里,途经闵行、徐汇、浦东新区3个行政区,全线共设9座车站,列车最高运行时速可达160公里,是国家发改委首批确定的全国11条市域铁路示范线路之一。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上海浦东枢纽到虹桥枢纽的中转运行时间至40分钟左右,有力推动长三角交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作为全国首条地下运行的市域铁路线路,该项目建设中面临信号覆盖施工难度大,可借鉴经验少等难点。一是站距较地铁长 3 至4 倍,增加了线缆和设备安装难度,并加大了通信机房压力;二是线路采用侧式站台,如采用传统覆盖方式需依靠站台天线覆盖区间,对站台区间高速经过车辆的覆盖效果较差。

“我们与三家运营商紧密配合,在所有风井新增民用通信机房,降低站间距和民用通信机房压力;协调铁路建筑专业预留过轨资源,满足侧式站台漏缆的安装,确保站台覆盖效果。同时,在站台采用有源和无源结合的方式进行信号覆盖,在隧道区间采用4根泄露电缆的辐射方案,并在每300米处设置一个开断点,实现区间的连续覆盖。”上海铁塔通信发展部总经理何悦懿介绍。

数字创新赋能隧道室分业务,上海铁塔依托总部业务平台及数据,以三维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三维模拟仿真,物联网传感,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形成数字化资产,支持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管理,提升铁塔在机场联络线项目的建设和运维能力。

统筹重大项目5G建设,打造上海5G领先高地。今年上海铁塔还启动了东方枢纽、沪苏湖高铁、机场、多条地铁桥隧等通信覆盖项目14个,高效推进市政重大项目建设,助力上海配强城市网络能级。目前上海铁塔地铁5G改造项目已正式开工,提升地铁乘客的网络体验的同时助力实现地铁运营的高效化和智能化。

循新而动——加速释放数字化转型动能,赋能千行百业

推动原创技术创新,建设数智气象全域感知网络。在上海轨交16号线惠南站隧道洞口,一个搭载有AI摄像头、风速风向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的“智慧气象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上海铁塔行业拓展部行业经理陈禹晟介绍说,为了解决复杂气象因素对安全运营的严重影响,上海铁塔在比较容易受天气因素影响的 5、16、17 号沿线,利用现有铁塔挂载气象传感和监控设备,设立气象数据采集点和视频监控点等感知节点,建立起全时、全域、全要素的智慧维保立体式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为申通地铁提供精细化的实况气象服务。

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上海铁塔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站高望远的站址资源,依托全市超3万余座基站上有5G、下有光缆、中有机房和不间断电力供应的独特优势,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智能感知设备,发挥边缘算力网关、130多种AI算法的创新优势,联合申通地铁创新实践,获得成效。

坚持创新驱动,聚力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依托基站、通信、电力、算力、运维等资源禀赋,上海铁塔积极推进通信资源和社会资源双向开放共享,推动“通信塔”变“数字塔”,为千行百业装配“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构建空天地一体的感知体系,广泛服务于环保、林草、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应急、政法等40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

向质而行——引领低碳高效生活方式,服务千家万户

如何在有限空间内解决居民充电、换电的需求?在新时代上海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记者看到了成功解决这些综合需求的样本方案。“这套光储充换电系统部署了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以及换电柜等充换电设备,能够一站式解决低碳出行及能源高效整合的难题,为社区创新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市闵行区房屋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孙维对铁塔公司的智能充换电安全生态圈表示肯定。

上午十点钟左右,一个外卖小哥来到实践基地换电柜旁,扫码、放入备充电池、取出已充电池、关闭舱门……经过几十秒钟的简单操作,便完成了换电过程。针对快递外卖小哥等群体因充电需求高、空闲时间短、易出现违规使用大功率电瓶等问题,铁塔换电柜“以换代充”迅速让电动车“满血复活”,大大降低了高频骑行群体的换电成本。

既要解决“用电焦虑”,又要保障“用电安全”。在上海虹口,中国铁塔智能充电柜就成功将一起电池自燃火情控制并扑灭在充电柜内,避免了“火烧连营”的情况。后经检测,当时充电柜内是一块三元锂电池发生自燃,检测到明火高温,充电柜内置的热气熔胶自动灭火装置立即响应自动进行灭火。并且,整个柜体所用的钢板是经过防爆防火测试的阻燃材料,成功将电池的自燃和爆炸控制在柜体内,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除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及换电柜产品外,我们也正在积极配合主管部门,通过自主研发的充电设施集中管理系统,将社会面不同厂家的充电设备进行纳管,接入政府中心平台,实现可看、可管、可控,统一纳入管理。”上海铁塔闵行区拓展经理季晓杰说。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战略规划,上海铁塔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公司“一体两翼”战略,聚焦新能源出行服务、电力保障服务、综合能源服务三个领域,向社会提供充电、换电、备电、保电等多元化新能源服务,努力实现行业降本、政府增效、民生受益。

时光向前,铁塔向上。走过十年的上海铁塔已然站在了新高度,通过不断拓展共享边界,加强科技创新,深化数智赋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撑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双碳战略落地,服务国计民生,践行使命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铁塔力量。。

(图/文:赵菊)


0
上一篇: 今年投保明年领钱,养老即享不等待,慧择推出吉享福养老年金保险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