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醒目的店铺招牌在街头巷尾错落有致,周到细致的专属服务如春风化雨,因生意红火而洋溢的笑容格外灿烂……走进山东烟台牟平的大街小巷,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牟平烟草以服务为桥、以热枕为索,与零售客户携手迈向美好未来的温馨图景。
新手王姐的“库存救命课”
辖区王姐开便利店是“一时冲动”--丈夫突然被调去外地工作,她想守着孩子,又能有份收入,便盘下了小区门口一间二十平米的小店。可开店第一个月,她就慌了神:烟柜里放着好几条滞销的中支烟,常卖的平价烟却断了货,顾客问起新品口感,她只能含糊其辞,月底盘库时,连“哪些烟赚了钱”都算不清。
一天客户经理张文超上门走访,刚迈进店门就看见王姐对着烟柜叹气。“小张,你来得正好,再这么下去,我这店怕是撑不过三个月。”王姐的声音带着哭腔,手指划过满是灰尘的烟盒,“你看,上次进的那批天子(中支),摆了半个月没卖掉。”
张文超没急着给建议,先蹲在烟柜前翻了翻库存,又查看了王姐的云POS销售数据。“王姐,你不是不会卖,是没找对‘进货节奏’,这个小区我做过调研,老年人占比居多,他们更偏爱经典款平价烟;年轻人多是租住户,偶尔会买中高端新品,但单次购买量少。“你之前进的天子(中支)适合商业街,咱们得‘少进勤补’。”
接下来的一周,张文超成了王姐店里的“临时店员”,他教王姐用云POS系统查实时库存,帮她重新规划烟柜:把老年人爱买的平价烟放在1.5米高的“黄金位置”,新品用小展架摆在收银台旁,还贴上“试吸反馈卡”,让买过的顾客写下口感;甚至还帮她建了个“小区便民群”,每天在群里提醒“今日XX烟已补”“新品烟到店可试吸”。
图为客户经理张文超指导店主王丽霞利用云POS系统分析店铺经营情况
一个月后,王姐的店有了明显变化:滞销的中支烟通过“试吸活动”卖掉了大半;群里的老顾客会提前预定,周末销量比之前涨了20%。那天张文超再上门,王姐非要留他吃饭,端出热腾腾的饺子:“小张啊,多亏你,我现在每天睡前都要看看系统数据,心里踏实得很。”张文超看着烟柜里整齐的烟盒,想起自己刚入职时“师傅”说的话:“咱们客户经理,就是帮店主把‘糊涂账’算清,把‘难卖的烟’变成‘好卖的货’。”
郑叔的“老店数字化转型战”
郑叔的“老郑超市”开了十五年,位于莒格庄镇,是老镇上的“地标”——木质柜台磨得发亮,墙上挂着泛黄的营业执照,来买烟的多是熟客,进门不用说话,郑叔就知道对方要哪款。可近几年,郑叔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隔壁开了家连锁便利店,能用手机支付、支持外卖,年轻人路过他的店,宁愿绕路去连锁店里买,说“能看评价、有满减”。
“杨经理,我这店是不是要被淘汰了?”那天客户经理杨建良来走访,郑叔指了指空荡荡的店堂,“以前一到下午,店里坐满了下棋的老伙计,现在就我一个人守着柜台,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老人机,“我也想搞外卖,可不会用手机接单;想弄个会员群,又怕年轻人嫌我老古董。”
杨建良知道,郑叔的困境不是个例——很多镇上的老龄店主凭“老经验”经营,跟不上数字化时代的节奏。“郑叔,您的店经营了这么多些年,有‘老招牌’这个宝,咱们只要加个‘数字化翅膀’,就能吸引年轻人。”他先帮郑叔换了智能手机,下载了外卖平台,一步步教他上传商品、设置配送范围、接订单;又帮他设计了“会员体系”:老顾客消费满100元送一张“折扣券”,年轻人扫码进群可享“首单立减5元”。
图为客户经理杨建良指导店主郑详坤上传外卖商品
可转型没那么顺利,第一次接外卖订单时,郑叔手忙脚乱,把顾客要的“卤牛肉”拿成了“酱鸡腿”,顾客投诉到平台;群里的年轻人问“有没有烟的口感介绍”,郑叔只会说“挺好抽的”,不知道怎么描述“醇厚度”“香气”杨建良得知后,特意带了一本“卷烟知识手册”来,每天下班后陪郑叔“补课”:教他用“香气、口感、余味”三个维度描述烟的特点,帮他把外卖订单的“接单流程”写在便签上,贴在收银台旁;党小组活动还会组织机关党员到郑叔的商店充当顾客,提高郑叔开口营销能力。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一个外地回家的年轻人在郑叔的店里买了几盒不同口味的鲁产卷烟,打算带回去送给朋友。郑叔按照杨建良教的,用礼品盒把烟装好,还附了一张手写的“口感小贴士”,年轻人当即表示:“老店就是用心,比连锁店想的还周到!”这之后,郑叔的店多了个“‘老招牌’特色烟专营店”的标签。
现在的郑叔,再也不是那个“怕用手机”的老店主了,他会在群里跟年轻人聊“烟的搭配技巧”,会在朋友圈发“新品到店”视频,外卖订单占比从最初的5%涨到了35%。有次杨建良路过店门口,看见郑叔正跟一个年轻顾客笑着聊天,手里拿着手机展示外卖订单:“小伙子,你要是没时间来,手机上下单,我让跑腿给你送过去。”杨建良站在街对面,心里暖暖的:职场里最有成就感的事,不是自己做成了什么,而是帮别人突破“不敢试”的难关,让老店焕新。
小王的“海岛淡旺季突围计”
小岛日记便利店开在有“北方小马代”著称的养马岛内,做的是“季节生意”——旺季时游客排队买烟,店里挤得转不开身;淡季时整个岛冷冷清清,一天卖不出几盒烟。店铺刚开起来是去年十一月份,客流量不多,客户经理范伟去走访时,老板王鹏正坐在店里发愁:“范经理,你看这旅游淡季,很少有人来买烟,之前进的货卖不掉压着资金,马上快到旅游旺季,也不敢多进货,真是左右为难。”
范伟绕着店转了一圈,发现该店有个“隐藏优势”:靠窗位置有很大面积,能摆几张桌子;店里还卖海洋特产及旅游纪念品,但都分散摆放,没跟卷烟做联动。“王哥,咱们不能只做‘游客的一次性生意’,得把‘淡季的流量’拉起来。”他帮王鹏想出一个“淡旺季联动方案”:旺季时,主打“特色烟+特产组合”——把鲁产卷烟和海洋特产做成“伴手礼套餐”,游客买套餐能享8折,还能在小店里免费休息、喝喝茶;同时让游客留个联系方式,吃着好可以邮寄到家。淡季时,主攻“本地回头客”——在店里搞“周末品吸会”,邀请老顾客来试新品,甚至把小店改成“便民服务点”,提供免费充电、代收快递,吸引周边居民来店里歇脚。
图为协助零售客户打造的便民服务点赢得游客点赞
方案落地一个月,小岛日记便利店格外热闹:小店里摆了2张桌子,老顾客们围坐着喝茶、品烟;柜台前,有居民来发快递,顺便买了两包常抽的烟。王鹏忙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范经理,你看,今天卖了十几条烟,比上个月同期涨了一倍!”范伟看着院子里的烟火气有感而发:职场里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一步步试、一点点改”,才能帮店主把“淡季的冷清”变成“旺季的铺垫”。
客户经理们的工作笔记本里,还记录着很多这样的故事:帮助零售客户解决“客源少”的难题,打通“物流配送”的堵点,设计节日引流方案……对烟草行业而言,为零售客户提供服务不是仅仅是一份报表上的“销量增长数据”,更是王姐脸上的笑容、郑叔熟练操作手机的样子、小岛便利店里热闹的品吸会……就像老街上的烟酒店,有的新、有的老,但都在烟草公司的陪伴下,一步步朝着更红火、更有信心的明天迈进。(图文来源 : 烟台市牟平区烟草专卖局 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