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产 经 >> 浏览文章

湖南桂阳烟草:金叶助农之担当 绿水青山的回响

2025-10-23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清晨,薄雾中,湖南桂阳县流峰镇漼江村炊烟袅袅,一条条机耕道横贯田间,水泥路如丝带盘绕山间,烟草行业援建的桃源水库下那片池塘,也在晨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这片古老的瑶寨,在短短两年里迎来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绿水青山间的生态致富路

(村民观察鱼苗生长情况)

“我们是守着青山绿水,却找不到致富门路。”2023年,漼江村村支书的叹息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当时的漼江村老龄化严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常态,也是一种无奈。

“当时的漼江村还是我们辖区里比较难管理的村组。”回忆起几年前下乡讲解技术、宣传粮烟协同的时候,流峰烟叶生产收购站烟技员周山原回忆道“村子里老人多,体力、精力都有限,大多数时间是依靠自己的‘老经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

得知这个情况后,桂阳县局(分公司)立刻寻找解决办法,自2023年来,先后组织数十名专业技术能手成立“漼江村定点服务队”,每年烟叶生产期间都住宿在站内、驻点在村组,通过“金叶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传授知识、传播技术,打消村民的顾虑、解决烟叶种植期间村民的疑惑。除此之外,桂阳县局(分公司)还大力推广粮烟协同,联合县委、县政府和合作社推行“粮种报销制”,对首次进行粮烟协同试种的农户实行粮种报销,大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当800亩农田在一年里两次泛起金浪时,颜支书的手都在颤抖:“仅种烟,每亩就能增收3000元,这账好算!”如今,漼江村烟叶产业年产值超400万元,粮食作物每亩可为烟农增收近千元,每年仅烟叶产业的产值就有90万元能反哺乡村建设,现如今的漼江村村民,脸上的笑容比烟叶都灿烂。

除了粮烟种植外,漼江村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位居桃源水库下游,流经村内的水水质极佳,2024年年初,漼江村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寻到了鲟鱼养殖的生态密码,当2024年年末首车鲟鱼出山时,村集体账户首次收到5万元分红,村支书在分红大会上湿润了眼眶。

如今,每年的冬天都能在漼江村的池塘里看到一群群色泽光亮、动作敏捷的鲟鱼在池中游动,或是跃起呼吸,或是倏尔远遁,好不自在。

粮烟协同和鲟鱼养殖,也真正成了漼江村在绿水青山间寻得的“致富经”。

阔路通渠上的幸福好光景

(规划机耕道建设)

“我记得小时候我生病要去看医生的时候,我妈都是背着我踏过的这条湍急河流,”走在漼江村的新人行桥上,村民李师傅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这个桥连通了两岸,过河不再是‘单行道’和‘水门关’,穿行两岸也不再是‘水性好’的专利了。”

这座横跨两岸的30米人行桥,是桂阳县局(分公司)在惠农助农上的积极探索之一。近年来,桂阳县局(分公司)坚持以惠农助农为目标,持续在“新”上下功夫,以漼江村为例,两年来,在桂阳县局(分公司)的帮扶下,漼江村共搭建新人行桥1座,拉通新机耕道2条,畅通水渠近2000米,真正实现了村民渡河有桥、农机入田有路、货物运输有道、烟田灌溉有渠。除此之外,漼江村村民还将每年烟叶产业的部分产值投入村委会、篮球场和村民活动广场等乡村基建的建设中,不仅优化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还大幅提升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如今,孩子们的欢笑着穿过人行桥,农机和回家车辆驰骋在机耕道,村民张师傅再也不用为了“抢水浇田”而起早贪黑。斑驳的村委会办公楼成为“乡间会客厅”、活动广场上充斥着青少年们的欢声笑语,每逢节假日,村里的篮球场便化身欢乐海洋,哨声和瑶鼓共鸣,为古老村寨带来了新的活力。

“农民的幸福很简单,农民的期盼很淳朴,我们作为国企要做的,就是尽全力将他们的这份期盼变为现实,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带来简单的幸福。惠农助农,不是一项工作任务,而是我们作为国企的责任和担当。”谈起对漼江村未来的帮扶,桂阳县局(分公司)主要负责人说道。

怡静淳朴中的悠悠乡愁歌

(瑶寨村民对唱歌谣)

清晨,伴随着几声轻哼,住在村口的李大妈便开好了嗓,一边扛起自己的垃圾收集袋,一边哼唱起了传统过山瑶中的《迎客歌》。

“咱们村自从开始了粮烟协同轮作和鲟鱼养殖之后啊,也算是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了。”李大妈一边拾级而上一边介绍道“越来越多的人为我们村的美丽景色慕名而来,拍照的、打卡的,甚至来咨询咱们鱼苗情况的,这村里啊,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但跟随人群一起来的,是一场藏在暗处的危机——随着游客和商人往来的增多,污染也随之而来,垃圾成堆地放在露天集放点,河道里、道路上、田埂边,那些拍照打卡的“高光点”在人群离去后成了散落垃圾的“重灾区”。在发现这个状况后,村民们自发组建了环卫保洁队,按照各自村组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辖区的划分,每日对河道、村道以及田埂进行保洁巡逻,时刻保持邻里乡间的整洁干净。此外,村集体还联合镇政府将露天垃圾堆放点改成了垃圾分类亭,敞开肚皮晒太阳的垃圾最终也有了自己的归宿。如今,漫步村中,村民们的门前屋后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将庭院收拾得像自家屋内,已经成为乡里乡亲们的习惯。

“平常做卫生是清理‘小家’,现在的环卫保洁是维护‘大家’,绿水青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优势,对我们而言它不仅仅代表着致富路径,更意味着全村美好的未来,我们漼江村的娃娃,不能在垃圾堆里长大。”谈起环境保护,漼江村村支书这样说道。

暮色四合,漼江村的路灯次第亮起,李大妈回家时哼着的还是早上出门那首《迎客歌》,歌声里充斥着的是古老瑶寨的好客,也是对自己一天辛勤劳作的总结,悠扬又绵长。(高子涵)


0
上一篇: 湖北潜江:318国道上,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火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