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基层一线的微创新如何汇聚成改革的磅礴力量?青年员工的活力又如何转化为服务企业、提升效能的现实成果?在湖北省潜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一个名为“红色光合”的创新工作室,以他们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成立四年来,这个工作室打破壁垒、聚力攻坚,不仅成了一片孵化创新成果的沃土,更成为一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把牢红色“方向盘”,激活青春“发动机”
“红色光合”这四个字,不仅是工作室的名称,更镌刻着团队的核心精神与发展逻辑。“红色”是不变的旗帜与方向——始终以党建为引领,让创新脚步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和企业发展运转;“光合”是鲜活的方法与路径——如同植物向阳般,将青年员工的奇思妙想、闯劲干劲,通过系统化的实践转化,变成破解工作难题、提升服务质效的真实能量。

工作室简介栏
为让“红色光合”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工作室探索建立了高度灵活的柔性组织机制。它彻底打破传统的部门与层级界限,以任务为导向,实行项目化组建、动态化调整的运行模式。
每当有新课题或新任务,来自不同岗位的成员便可根据专长和兴趣,迅速集结成创意组、拍摄组等临时团队。项目完成后团队即解散,成员回归各自岗位,或流动至新的项目组,这种任务召之即来、人来即能干的模式,彻底打破了过去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的僵局,为青年员工打造了一个没有边界限制的干事创业平台。

成员拍摄短视频
“在这里,我们就像一个个活跃的‘创新细胞’,再也不用为‘好想法没人搭伙’发愁。”工作室成员谢川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只要点子有价值,很快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让服务跑起来,客户少跑腿
创新行不行,客户说了算。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工作堵点难点作为创新的出发点,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创新真正惠及群众、助力工作。
零售户订烟看不懂文字流程?工作室就拍短视频教程,从怎么点、怎么选到怎么结算,一步步演示,连70多岁的零售户大爷都学会了,感叹道:“以前看文字头大,现在看视频,几分钟就明白!”
普法宣传太“老套”?他们就编情景短剧。把烟草专卖法条文融进老板卖烟遇假货、顾客投诉怎么办这些日常场景,拍成十几分钟的小片子,零售户看得津津有味:“没想到学法规还能这么有意思!”这几年,光是这类普法视频就收获了上千条好评,真正做到了看戏学法、轻松懂法。
服务标准不统一,新老员工差距大?工作室便开启蹲点调研模式。他们连续三个月跑遍了城区、乡镇的大小零售店铺,把营销服务的每个环节都研究透,从进店怎么打招呼到陈列怎么摆好看,连语气语速都有示范。新员工入职后跟着视频学、对着手册练,很快就能上手。一段时间下来,服务误差率降了一大截,零售户满意度也跟着“水涨船高”。同年,潜江市局(公司)更是在全省客户满意度测评中荣获第一名。
最让新开店老板点赞的,是准营审批流程的优化。工作室通过QC攻关,把资料审核、系统录入等环节重新梳理,把审批流程速度加快,这项课题也荣获全省系统第十一届质量管理(QC)成果三等奖。“现在办烟草证很方便,各项资料准备齐全,工作人员很快就能按照流程给办理了,办理结束都会及时告知我们。”一位刚开店的小伙子拿着崭新的许可证脸上满是喜悦。这四年,光是这项流程优化,就为近千名新客户节省了约300小时的等待时间。

QC活动现场
拆掉“部门墙”,跑出成长“加速度”
红色光合工作室不仅是攻坚克难的创新平台,更是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孵化器”。
在这里,来自不同岗位的年轻成员通过项目实践获得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有的从营销案例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当一面的内训师;有的在短视频创作中掌握了新媒体传播技能,成长为内容制作骨干;还有的通过深度调研与报告撰写,锻炼出扎实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这份成长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得到了印证。2020年,潜江市局(公司)荣获全省烟草商业系统“精益十佳”基层单位称号,这一荣誉是对工作室持续推动管理创新与提质增效的充分肯定。2022年,工作室成员代表市局(公司)参加全省商业系统辩论赛,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临场发挥,团队勇夺三等奖,成员朱明靖被评为铜牌辩手,充分展现了团队扎实的综合实力与青春风采。
这种成长,离不开潜江市局(公司)构建的系统化支持体系。通过实施三级导师制,组织跨地域交流学习,提供专业培训资源。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单位对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为企业长远发展培育人才的深远考量。
如今,“红色光合”的故事还在继续。这群年轻人说创新就像种庄稼,既要低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未来,他们他们还将继续扎根基层、聚焦需求,把更多看似微小的创意,变成服务客户的大实效,让青春的光和热,在服务客户、赋能行业的土壤里,结出更饱满、更丰硕的果实。(扈仪、吕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