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讯 (记者刘越山 报道) 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三亚学院和擘雅集团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三亚智库联盟等协办的第三届“落笔峰全球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12月5日落下帷幕。
本届论坛在北京和三亚两地同步线上线下举办。论坛以“新冠疫情与城市创新”为主题,并设“三亚国家创新城市建设”“擘雅城市文化论坛”“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创新”“科技创新与城市治理”“国家+”等6个分论坛,围绕国家与城市的文化个性、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全球化、信息化等议题展开了多领域、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陈大卫,三亚学院校长陆丹,擘雅集团董事长、恒源祥集团创始人刘瑞旗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麻省理工学院交通研究与教育中心总负责人、城市出行实验室与公共交通实验室主任赵锦华教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先后作主旨发言。
在论坛会议上,同时揭晓了第二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其中,获优胜奖的10个项目是:成都市武侯区委:党建引领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山西省守护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儿童走失预防平台;山东省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构建审批服务“四维协同”机制 打造“在泉城·全办成”一流服务品牌;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委办、组织部:基层减负改革的提能增效“乘数效应”;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委区人民政府:基层社会治理“一线处置”创新机制;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两卡融合、一网通办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社区救助顾问/家庭救助顾问;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政府:以“幸福微实事”培育社区参与;广东省深圳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智慧城管”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
获得入围奖的项目共有7个,分别是:浙江省丽水市委改革办:多跨场景应用深化数字化改革;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委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共享居住”产业院落治理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办事处:国际可持续发展社区试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区委区人民政府:垃圾分类的“余杭解决方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办公室政法工作处:“物业城市”模式;安徽省芜湖市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广东省深圳市财政局:“智慧财政”助力责任政府建设。
北科基地首席专家、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作为评委,全程参与“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的评选。
专家学者及各界共同探讨城市创新能力和活力
在4日上午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陈大卫指出,人类文明是持续的发展进程,文明的存续主要体现在活力、持续和平衡三个方面。城市文明进步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对时代变迁的响应速度、科技进步等。城市聚落创新面临更大的挑战,也拥有更大的机会。
三亚学院校长陆丹指出,新冠疫情的防控给城市创新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由于技术的普及,极大提升了管控效率。工业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传统产业,新的岗位不断诞生,作为城市管理者、服务供应商应当不断适应,加速转型。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的数字经济将史无前例的呈现。
曾经成功将上海南京路上的一个绒线商店逐步发展为拥有亿万资产集团公司的恒源祥集团创始人刘瑞旗,过往创造过许多第一和经典的品牌故事,而今作为擘雅集团董事长,他在论坛致辞时表示,品牌是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积淀,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擘雅集团连续三年对全球不同城市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文化和品牌将以新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主题发言环节,麻省理工学院交通研究与教育中心总负责人、城市出行实验室与公共交通实验室主任赵锦华教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了《城市交通创新的三种整合方式》的演讲。他认为,对行为的理解和以数据、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将对城市交通创新产生直接影响。公共交通承担是社会公平性需求,研发自动驾驶的私人企业则是选择最大化市场,两者如何做到行为整合,如何做到文化兼容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研究员发表了题为《以社区服务现代化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旨演讲。王杰秀研究员从社区服务特性的认识、社区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以社区服务现代化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等三个方面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社区服务重在基层、重在末端,更加聚焦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是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根本。
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发表《品牌发展与城市创新》的演讲,从高质量发展呼唤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的思考两大部分阐述了他对品牌发展和城市创新的思考。他指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还要抓好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城市品牌的标准化体系,打造城市品牌的多元主体,完善城市治理法治体系等是构建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创新的重要助力。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发表了《中国特大型城市治理的挑战》的主旨演讲。他以优秀学者的严谨、卓尔不群的深邃思考,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特大型城市的兴起、特大型城市在公共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大型城市在推进城市治理方面的重要改革成就、特大型城市治理改革创新的教训、推进特大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等重大问题。他认为,特大型城市在中国的崛起,既有基于人口自然聚集效应之上的必然性,更有其促进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合理性。特大型城市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如何通过城市治理创新,推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分论坛围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展开跨学科交流
除主论坛外,论坛还设了“三亚国家创新城市建设”“擘雅城市文化论坛”“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创新”“科技创新与城市治理”“国家+”等6个分论坛,围绕国家与城市的文化个性、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全球化、信息化等议题展开多领域、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
4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承办的6场分论坛之一——“科技创新与城市治理”,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为主题,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胡象明,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贵州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再杰,《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吴波,中房城市研究院ICR执行院长秦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黄琳等作了报告。与会专家就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的经验、趋势进行了充分交流,对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治理的未来之路进行了充分探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研究员、科技智库中心付宏研究员主持了这场分论坛。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有关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企业家等10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