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江苏讯 近日,在江苏省淮安市麻风病康复中心,下肢残疾的老人韦廷芝的床前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淮安市淮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两名工作人员携带相关表单资料,驱车30余公里,为其现场办理位于淮安区文府佳苑的不动产登记手续。
这两名不辞辛苦的工作人员,正是邵正淮劳模党支部的成员。邵正淮,现任淮安市淮安区审批局邵正淮劳模党支部书记、淮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自负责不动产窗口工作以来,他推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创建“五星级”服务、“交房即发证”、银行“便民服务点”全覆盖、“交地即发证”、“不动产线上查封”等 30 余项创新举措,特别是推出的全省率先、全市唯一的不动产登记“一小时发证”大大缩减了办证时间,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誉。邵正淮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级劳动模范,所在窗口被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党组表彰为“党员先锋岗”。今年4月,淮安区委组织部命名邵正淮劳模党支部正式成立,由淮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18 名党员和业务骨干组成,以“弘扬劳模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努力把淮安区不动产窗口建设成为红旗窗口、示范窗口和品牌窗口。
“我们来自群众,我们一切为了群众。”在邵正淮劳模党支部,有着一项被列入考核标准的走访调研制度。党支部所有党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分工和职责要求,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法开展走访,全年不少于 12 次。走访对象主要包括企业、群众等,突出解决历史遗留的办证困难问题及信访问题,致力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办证难题。走访前,党支部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可行的计划,确保走访工作有的放矢;走访中,他们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耐心细致解决问题;走访后,他们认真整理走访情况,重要问题及时上报,走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限时办结。目前,他们共通过调研走访收集到的办证难、融资难等问题130余起,上门发证9000余本,这种做法被群众赞誉为“淮安区温度”。
“向他们致敬!”网友“秒速5厘米”常年在外地工作,春节期间回淮安市办不动产权证,看到中午12点还坚守岗位的邵正淮劳模党支部工作人员随便扒两口盒饭就立即投入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窗口实行了一次性告知责任倒逼制度、预约服务制度、延时服务制度、24 小时咨询服务制度、服务回访制度、重大项目帮办制度、周六值班制度7大便民服务制度,坚持“不限时、不限号”加班加点为群众服务;创建“五星级便民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整体水平;设立专门窗口在办理房屋转移登记时可以一并办理水、电、气、网络、有线电视等关联服务。为了使设立的“恩来窗口”的“金牌更亮”,他们与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党总支结成了共建单位,组成周恩来精神研习班。在劳模党支部工作室里挂满了锦旗奖匾,收藏着上千封群众的感谢信。而这,就是支部所有党员在工作中秉承的“淮安区态度”。
过去,老百姓办一个证时,除了需要各个部门来回跑,还得等一两个月办下来。邵正淮带领支部一班人大胆探索“最多跑一次”的路径。他们率先在淮安市组建了不动产集成窗口,实现国土、住建和税务部门的联合办公,“一窗收件,集成服务”,统一受理不动产登记申请及房屋交易、缴费业务;在区设立中心窗口、乡镇自然资源中心所设立分中心,中心与分中心之间实现区域通办;实行缴费、缴税移动支付,设立自助服务,开展网上预约受理和网上进度查询;实行“外网申请、内网审核、现场核对、即时领证”的线上登记模式;对审批系统网络、电力等制定详细的应急措施。尽管实施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但邵正淮带领他的团队逢山开路、涉水架桥,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搬掉了一个个障碍,使办理周期从25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5个工作日……直至1个小时。现在,在淮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除批量业务外,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1小时办结并向社会公示。这个淮安市首家、江苏省率先开展的不动产登记“一小时领证”工作,实现了办证群众“只见一次面”的“淮安区速度”。
多年来,作为全区唯一的“恩来窗口”,邵正淮劳模党支部“扛红旗、争第一”,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这个“金字招牌”打造得熠熠生辉,成为该区服务窗口的典范,获得群众的一致褒奖。
(供稿:淮安市淮安区不动产登记中心 万晶晶 沈超)
责编:台畅 刘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