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旱烟盒子是用抗美援朝时期缴获的敌方钢盔锻造而成,他经历过山东兖州战役的硝烟、淞沪战役的浪涛、抗美援朝(朝鲜二次战役、平金淮战役、西方山战斗)的冰雪,在这个破旧的旱烟盒子的锤头敲击纹路里凝结成永不褪色的忠诚印记。每当回忆起儿时爷爷给我们讲的故事,杨靖宇将军“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便在耳畔回响,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信似在眼前铺展。从白山黑水到鸭绿江畔,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时代征程,东北抗联精神始终是砥砺共产党人忠诚品格的精神富矿,是中华民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图腾。
东北抗联精神以“忠贞报国、勇赴国难”为核心特质,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淬炼出独特的精神密码。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中,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却用最后一口气践行“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的誓言;八女投江时,她们高唱着《国际歌》沉入牡丹江,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气节;赵尚志将军率领骑兵在松嫩平原上,马刀劈开的不仅是日寇的封锁线,更是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尊严。
在我高中时,爷爷患白内障那段时间特别喜欢有人陪他,主要是喜欢有人听他讲那些他所熟知的抗战轶事。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爷爷那空洞的眼神透露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雪埋到膝盖,棉衣结着冰碴,但想起抗联前辈在零下四十度里还能冲锋,这点苦算什么?”爷爷虽然没有文化,但总爱叨咕评书里面的那些段子,“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爷爷的嘴唇不知是激动还是愤怒有些颤抖,却透着一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这种精神的传承,恰如文天祥所言“时穷节乃见,------垂丹青”,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爷爷离开我已经很多年了,在新时代语境下,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当芯片研发遭遇“卡脖子”困境时,科研工作者以“卧薪尝胆”的韧劲攻克技术难关,这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抗联精神在创新领域的延续;我考入体制内那年正当疫情来袭,白衣战士逆行出征,用生命守护生命,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在和平年代的生动诠释。爷爷经历过那个“十年”的特殊时期,但是他仍然坚定的常对我们这些后辈说:“忠诚不是挂在嘴边的,是在关键时刻能豁出去的。”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正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东北抗联精神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
如今的我成为了一名基层组工干部,5年来我用行动向爷爷证明他说的话我记住了,也懂得了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合格党员,要夯实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需要从抗联精神中汲取三重力量。一是信仰的力量。抗联将士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坚守十四年,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正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团结的力量。抗联队伍由汉、满、朝鲜等多民族儿女组成,他们不分彼此、并肩作战,谱写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民族团结壮歌。今天,我们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复兴路上的磅礴伟力。三是奋斗的力量。抗联将士用血肉之躯践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誓言,这种奋斗精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依然闪耀,恰如陆游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爷爷的旱烟盒子随爷爷一起尘封了起来,但它承载的精神光芒却愈发璀璨。从东北抗联的密营到新时代的奋斗现场,变的是战场形态,不变的是共产党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忠诚底色。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更需要以东北抗联精神为镜,在传承中坚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信念,在弘扬中砥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品格,让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深深扎根,结出民族复兴的丰硕果实。(逊克县委组织部 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