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党 建 >> 学思悟行 >> 浏览文章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06-15 来源:经济日报 杨峻岭   加入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十个明确”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高质量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既体现为收入的日益增长,也体现为安全感、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以及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切实满足。从民生福祉角度看,这种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不仅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体现为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整体进步。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方向。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究其根本就在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自觉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历史,就是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谋划发展、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深入实际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决策,指导实践。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紧紧依靠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要从根本宗旨把握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要由人民来评判发展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无论是政策出台、工作推进,还是效果评价,都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热心支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三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一系列举措筑牢民生之本,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0
上一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增强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