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14时0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从此,天上多了一颗“中国星”。这颗“中国星”正是南通开发区区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低轨卫星“南通一号”。
1984年,南通跻身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一个四十年前还是荒滩和田地的江边小镇,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四十年砥砺前行,奋发图强,见证着一座耀眼新城的崛起。
解放思想,种好改革开放“试验田”
1984年5月4日,南通市被批准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这一决策,将南通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同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南通、连云港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方案的批复》,批准南通、连云港两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次年2月,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小组建立。年内,第一条道路——通州路开工建设、第一幢标准厂房和邮电大楼奠基,标志着南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
开发区的诞生,不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它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开辟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路径。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成为开发区与生俱来的品质,是拓展希望之路的立区之本。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保德林表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开发区前进的动力,探索创新是开发区的使命。无论今后开发区面临怎样的环境,只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探索,审时度势地创新,开发区就能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保持领先的优势。”
项目为王,四十载映射发展轨迹
1986年1月25日,南通开发区第一家生产性中外合资(与香港合资)企业——南通东兴有限公司,正式领取营业执照,该公司开启了南通开发区外资引进的先河。从那时起,外资如涓涓细流汇海。项目建设作为南通开发区的生命线,是统揽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四十载发展历程中,南通开发区始终秉承着“项目是生命”的理念,确立了“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招商引资为中心,招商引资以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一切围绕招商引资、一切为了招商引资、一切突出招商引资”的工作氛围,实施“以抓重中之重带动全局、以抓难中之难激活全局、以抓急中之急推进全局”的工作方略;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招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和服务,大幅提升招商实绩和水平。
与此同时,南通开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不遗余力。南通开发区提出“领导即服务,为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务”的口号。时至今日,提供无微不至的政务服务,已经融入开发区的血液。
业态创新 综保区助力开放开发
201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南通综保区。驻足回眸,十年一瞬。如今,综保区已验收区域土地利用率达91%,实现跨境电商进口全省第一;跨境电商“1210”进口突破10亿元,规模稳居江苏省第二;实际利用外资位列全省综保区前列。随着百亿级通威光伏组件项目顺利落户,综保区形成了以通威太阳能、港电智慧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联亚药业、麦迪生医疗科技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以飞昂微电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了以福洛瑞医药研发、飞昂通讯为代表的保税研发业态,以灿达供应链、天猫国际、抖音电商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全国首创“慧眼通”智能监管系统,在江苏省首家开展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业务;成功实现综保区内生产药品内销,并完成集采首单交付,创下江苏省首家、全国第二家综保区内生产药品双循环模式成功案例;成为江苏唯一同时获得天猫国际、抖音、快手、拼多多、美团等头部跨境电商品牌落仓的综保区。
民生福祉,为开发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通开发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也迎来了全面进步。这些社会事业的繁荣不仅提升了民生福祉,也为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随着从建区时的单纯投入转入边投入边产出,开发区积聚了一定财力。这使得开发区有能力优先发展那些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社会事业项目。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开发区1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按期完成。在教育领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在卫生领域,启动了卫生健康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站在建区4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来时路,展望新时代。2024年年初全区工作大会提出了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南通开发区应以什么样的底气迎接40周年?应以什么样的状态走进40周年?应以什么样的成果献礼40周年?
答案铿锵而有力: “我们要以满怀信心、敢于胜利的最强底气迎接40周年;我们要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最佳状态走进40周年;我们要以令人振奋、厚重提气的最好成果献礼40周年。”保德林表示,全区上下将深入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挑重担、走在前列,奋力建设贡献更大、活力更强、能级更高的长三角一流开发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区40周年。(文/刘玫君 凌鹏 吉禹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