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发展,设计先行。
今年以来,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寺家庄公司生产技术部紧扣“技术创效”主题,将“人人都是经营者、个个都是效益源”的理念贯穿生产技术管理的全过程,紧紧抓住优化设计这个“牛鼻子”,在技术设计这块“责任田”里精耕细作,向设计优化、创新要效益,为实现工艺最简、系统最优、用人最少、效率最高的目标不懈努力。
布局大采场工作面,开创国内先河
受瓦斯治理工程量大、瓦斯治理难度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作面可采长度短、回采周期短、搬家撤面频繁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矿井安全集约高效生产的“瓶颈”问题。
生产技术部急公司之所急,把“技术难题”变成“攻关课题”,打破惯性思维,颠覆传统思路,在工作面设计上精准发力,积极解题破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不影响地面建筑及大巷保护煤柱的前提下,按照“多出煤、增效益”为原则,将15119工作面可采长度延伸317米,增加储量70.5万吨,直接为公司创收3.49亿元。
为有效支持公司持续稳产高产的生产目标,公司对15115工作面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多次调整,积极尝试布局大采场工作面,调整后的工作面可采储量由原先的370万吨增加到710万吨,成为全国高瓦斯突出矿井中首个布局大采场工作面的单位。
优化后的工作面设计方案,逐步显现出了“一低两少三提高”的综合优势,即采掘队组搬家倒面的频率降低了,无效系统巷、拆除安装环节减少了,采掘效率、资源回收率、安全系数提高了。
“布局大采场工作面,一个面的可采储量几乎相当于原来的两个面,仅综采设备少一次搬家,就能为公司节约3500余万元,这也是精益思想指导下‘算账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公司衔接副总工程师邓燕华说。
优化巷道设计,减少无效进尺
设计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寺家庄公司是一座典型的高瓦斯突出矿井,通过多年的摸索,走出了一条以“以岩保煤”为核心的瓦斯治理之路。与此同时,瓦斯治理巷道工程量巨大。据粗略统计,寺家庄公司以岩保煤巷道进尺约等于集团公司所有矿井的总和。
为此,公司生产技术部结合生产实际,不断突破固有的设计思维,在进行巷道设计时,尽可能兼顾周边工作面,减少掘进工程量,杜绝无效进尺,做到一次施工,多次使用,做到工程量最小,施工费用最低。
15111是近期开始掘进的一个新工作面,走向长度3760米。生产技术部设计组创新设计思路,将15111工作面进风底抽巷的开口位置设在相邻的15115工作面腰巷。
“调整开口位置后,使得15111工作面进风底抽巷不用再重新开口构系统,同时可以减少施工2100米底抽巷的掘进工程量,降低投资成本的同时,大大缓解了接续紧张局面。”生产技术部主任工程师李俊涛表示。
同时在“以岩保煤”的基础上,公司创新提出了“以煤保煤”的瓦斯治理思路。利用相邻的15115工作面回风巷抽放15111工作面回风巷的瓦斯,不仅可以少掘一条1600多米的底抽巷,而且大大降低了抽放钻孔的施工成本,提高了钻孔的施工效率和抽放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通过调整开口位置、变“以岩保煤”为“以煤保煤”两项措施,减少岩巷工程量3700多米,真正做到了一巷多用、少投资、多回报。
优化支护设计,降本提效率
对于采掘开一线队组而言,支护是一道重要工序,也是成本管理、安全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支护设计的主管部门,生产技术部既要把好安全关,还要算好成本账。
针对多年来支护设计偏于保守的实际情况,公司生产技术部充分技术优势,多次深入现场,在生产一线召开“诸葛会”, 经过对层位、岩性、顶板、矿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反复测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低位抽放巷、底抽巷、进回风巷、高抽巷等回采巷道支护排距每排放大0.2米。按照2021年30000米的回采进尺计算,支护优化后可减少支护成本1000余万元。
以综掘队施工的15309工作面进风巷为例,截止目前共施工进尺1440米,调整排距后,支护成本从309.6万元降至253.31万元,节支56.29万元。
此外,公司针对特殊情况的支护设计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过构造、过立交、托顶煤穿层掘进期间的支护强度;加强大断面巷道、动压巷道等特殊巷道的支护强度;加强开口、贯通、初采、末采等特殊时期的支护强度。通过实施“三个加强”,确保了顶板安全,起到了提升工效,减少巷修量的效果。
2021年10月,寺家庄公司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煤矿支护先进单位”称号。
技术管理精益化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改变,使企业安全更有保障、衔接更加有序,采掘效率稳步提升,助推着公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文/山西潞安化工集团寺家庄公司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