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

2024-01-02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王胜强   加入收藏

2023年以来,河北省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借助京津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承接好京津科技和产业。

雄安新区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出台人才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让疏解单位和疏解人员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2023年以来承接引进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34家,目前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2023年12月21日,在秦皇岛中关村E谷创想空间的秦皇岛玥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设备被打包、装箱,正准备发往深圳。这是一家8年前从北京落户到秦皇岛经开区的企业,不久前该公司北京研发中心研发的立体车库分布式控制系统在秦皇岛工厂投产。“我们把研发放在北京,那里有更好的智力资源;把生产推广放在秦皇岛,这里有更大的生产空间。”该公司总经理周永军说。

在秦皇岛中关村E谷创想空间,从北京迁移来的公司有10余家。“我们发挥区位、成本优势,探索‘北京研发+秦皇岛制造’合作模式,引进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等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链条孵化体系,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秦皇岛经开区科技局局长张伟忠说。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场景有很多。河北唐山高新区围绕机器人等产业链条,瞄准京津产业疏解转移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固链延链工程,截至2023年10月底,实施与京津合作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39.1亿元。保定市莲池区加强与北京二三级子公司、天津企业等建立沟通联络、互动考察、促进了解、信息共享、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河北平泉市引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张金霞团队,推广好品种、好技术,如今该市食用菌年产量达63.5万吨,优质菇率达85%以上,产业链产值达80亿元。

为破解京津科技成果“蛙跳”现象,河北还致力于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立法。“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打通信息共享渠道。”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金深表示,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等20条举措,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走深走实。

目前,河北通过强化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服务,举办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与京津共同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推动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氢能、钒钛等领域重大技术攻关。2023年前三季度,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64.7亿元,同比增长50.8%。


0
上一篇: 百亿服装产业掀“时尚”热潮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