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陕西榆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煤化工产业向“精”“深”迈进,积极探索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项目引领,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塔吊林立,机声轰鸣,车辆穿梭……近日,在位于榆神工业区的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50万吨/年DMC(碳酸二甲酯)项目建设现场,施工热度依旧不减,施工人员克服严寒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抢工期、保质量、赶进度,开足马力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
DMC(碳酸二甲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作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以及生产其他电解液溶剂的原料。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该项目是陕西首次布局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对全省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集群意义重大。
该项目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总投资47.65亿元,计划建设50万吨/年DMC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的辅助和公用工程,其中一期建设10万吨/年高纯DMC生产装置,二期建设40万吨/年高纯DMC生产装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33.6亿元,年税收5.75亿元。
“目前DMC项目一期工程详细设计完成,主要装置土建基础施工、钢结构主体安装、蒸发结晶基础土方开挖、设备主要材料订货均已完成。预计今年第3季度实现机械竣工,第4季度产出合格产品。”该项目副经理张振广表示。
“项目采用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制DMC技术工艺,相较于传统的酯交换法具有原料来源可控、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可摆脱产品对原油的依赖,且催化剂寿命长、对设备的腐蚀小,项目技术可行且先进。”张振广介绍,DMC除了自身可作为电解液溶剂,还是生产EMC(碳酸甲乙酯)、DEC(碳酸二乙酯)电解液溶剂的原料。项目建成后,对于后续发展DEC和EMC等电解液项目,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集群,助推榆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榆林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深入开展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行动,促进产品向下游工程塑料、聚酯、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重点实施神信BDO深加工、陕煤DMC、延长醋酸乙烯、国能20万吨聚乙醇酸等增值补链项目。在深度降碳示范方面,重点推进“煤化工+氢”耦合示范项目建设,加快灰氢、绿氢、天然气与煤化工耦合,开展存量、增量煤化工低碳化再造工程,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同时,充分发挥地质封存条件好、排放源聚集、捕集成本相对低等优势,依托延长、国家能源、陕煤等资金和技术优势,推进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及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CCUS规模达545万吨。
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陕煤集团曹家滩矿业公司传来捷报,该公司10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工作面以圆班割煤19.47刀、回采推进17.03米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单日生产原煤5.84万吨的新纪录。
作为世界上一次采全高最高的工作面,曹家滩煤矿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装备的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全面采用国产化,创造装机功率22000kw世界第一、装备总重量20000吨世界第一、一次采全高10米世界第一、单面产能突破2000万吨世界第一,刷新了全球煤矿支护、采煤、运输装备的新高度,填补了特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的空白。自去年12月正式投运以来,该工作面安全高效运行,充分释放产能优势,有力保障了煤炭供应。
“10米超大采高智能采煤工作面的投运,推进了煤炭行业国产智能化装备的快速发展,将综采工作面单产水平提高了25%。目前,工作面常态化仅需5至7人作业,人数较之前减少一半,不仅让能源供应能力稳步增强,也达到了少人则安的目的,为其它类似煤矿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经验。”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江斌表示,该公司还创新开发了“采-支-运”一体化智能协同采煤工艺和开采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具备在线监测、一键启动、远程控制及记忆割煤、自动跟机移架、煤流量实时监测等智能功能,实现超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控制质量监测、采煤机自主规划截割、输送机智能调控的装备群智能协同,有效保障了安全高效智能生产。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去年以来,榆林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金钥匙”撬动产业转型升级之锁。通过推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制度,设立政府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进培养“高精尖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全市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榆林将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全力招引重大科技力量落地,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平台集聚优势与科研能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入推进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科教融合基地“三基地”建设,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开展高水准技术攻关,目前部分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风光无限,新能源注入新动能
在连绵起伏的山峁间,一座座高耸的风车随风转动,一排排光伏电板熠熠生辉,绿色动能持续释放。
2023年12月6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中,榆林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探索高碳城市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双碳”目标下,发展新能源是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战场”。榆林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力打造以风电、储能装备制造为核心的高端绿色能源装备产业,深入开展氢能全产业链示范,以氢能重卡和煤化工补氢为突破口,加快布局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依托神木、榆神、榆横、靖边、府谷等5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通过接入区内分布式电源以及周边区域的集中式新能源和储能设施,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全市绿色产业链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据国网榆林供电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榆林地区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1714.85万千瓦,占陕西省新能源装机容量55%。去年1至12月份新能源发电量达236.22亿千瓦时,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文/榆林省委宣传部 白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