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有“农民不耕田,农机过冬眠,夏秋忙两季,一年闲半年”之说,但在“多元经营、服务农民”的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共和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处处都是“农闲人不闲”的忙碌景象。
合作社为中药材种植户烘烤重楼。摄/王宏峰
多元发展 促农增收鼓钱袋
走进共和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里一盘盘整齐漂浮着的烟苗正茁壮成长,本应处于空闲状态的烤房也没闲着,烘烤好的“重楼”刚出炉,一股股中药味弥漫空中。“以前烟叶烘烤完后,烤房就一直闲着,现在不会断档了,贡菊、重楼、玛咖都陆续在烘烤。而且这几年中药的市场价格不错,烘烤量从前几年100吨左右增加到今年计划的240吨。”负责合作社烘烤管理的王宏峰喜形于色。
与此同时,合作社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也在生产中,破碎、烘干、挤压、制粒……一道道工序后正装袋堆码。生物质颗粒燃料使用成本低、燃值高、无污染,使用范围从烟叶烘烤逐步扩展到中药材加工、家庭日常使用等,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合作社年均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量800吨,以每吨950元左右优先供应古城区烟农,和用煤炭相比,亩均烘烤成本降低1500元左右,此外还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向烟农回收农作物秸秆用于加工生物质燃料,这样一来,每亩还可以增加70多元的收入。”在加工车间的务工的和镜勇说。
合作社理事长和丽红介绍道:“我们利用闲暇的烤房、机械等设施设备,有选择地促进多元化增收,与云南白药集团合作,陆续承接各类中药的烘烤项目,同时加工生产销售颗粒生物质燃料,拓宽烟农增收渠道,实现以服务烟叶为主的主业收入外的突破,年均盈利20余万元。我们还解决了周边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单烘烤及生物质燃料生产线用工工时每年约3400个左右,能实现周边农户增收33万元以上。”
学员在合作社进行驾驶理论培训。摄/王宏峰
校社联合 助农提技富脑袋
“你们知道吗,驾校开到家门口了,在合作社里就能完成驾照理论学习培训。”此消息一出,村民们奔走相告。
为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优势,古城区七河村委会积极联系驾校,希望利用农闲时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由驾校开办考前培训班为年纪较大、学历较低的村民提供驾考培训服务,解决农村地区驾照考证难的问题。可培训班没场地也办不起来呀,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共和合作社主动联系村委会说愿意免费腾出一间办公室供理论培训使用。
年近60的俞惠全正是第一批参加理论培训的学员。他说:“报考摩托车、汽车驾照的费用在千元以上,学习培训的路途又远、时间又长,那么多天在外吃住都要花钱,现在每天来合作社里培训,路程又近,能省好大点钱。”对于送到家的技能培训,村民们很是高兴,这既降低了培训学习的成本,同村认识的人相互讨论也助推了学习的效率。提到考完驾照打算干点什么,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们这里离飞机场很近,可以去跑‘滴滴’车。”“我苦一辈子了,有驾照后要带着老伴到处玩。”“我要进城帮忙接送孙子孙女。”……技能是立身之本,也是就业之基,培训班开办以来共有100多人参加并通过了理论学习考试。
“把培训班开到家门口,这么便民惠民利民的事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和配合,能帮助村民多学一门手艺,多通一条致富门路,多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合作社义不容辞。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让‘闲’着的乡亲们都‘忙’起来,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合作社执行理事和振华说。
(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