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高山古茶“点绿成金”

2024-05-07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近年来,依靠沪滇协作项目,同时也得到当地烟草部门的支持,云南省永平县政府抓住差异化协作发展这一关键,立足永平当地优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茶产业,做好茶文章,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让“野茶”变成“黄金叶”,让“古茶”焕发新生机。

一树一档,保护古茶树资源

“高山云雾出好茶”,经过漫长的冬季,永平县水泄乡狮子窝的1531株古茶树吸足养分后,再一次将千年古茶树的精华集中冒尖于芽叶上,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新茶,呈现出一派采茶忙的景象。

永平县水泄乡狮子窝村是一个偏远的彝族村寨,村民世世代代与茶山为伴。由于缺乏对古树茶资源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好多古茶树被砍掉后种植庄稼。目前,狮子窝村仍存有1531株古茶树。

上海市援滇干部在深入实施沪滇协作项目中,把高质量保护与开发古茶树,发展“土特产”作为关键路径,发动狮子窝村民把古茶树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成立古茶树资源调查统计工作专班,对胸径10公分以上古茶树资源的数量、名称、种类、地理位置、产权等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古茶树资源“家底”后,采取“一树一档”管护模式,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实现古茶树“云保护”;划出古茶树资源核心保护区,为每一棵古茶树建起生态堤护栏,挂上印有二维码的保护牌,标明编号、品种、树龄、海拔、管护责任人等信息。

技术人员传授茶树管护知识。摄 /马頔

一路一展,高山深处野茶香

“养在深闺人未识”是狮子窝古茶树曾经的遗憾。因茶山道路基础设施落后,当地群众守着“宝贝”却依然过着艰苦的日子。

为了盘活古茶产业,上海市奉贤区与当地政府共同确定了“以茶带旅 以旅旺茶”的发展思路。从2021年开始,该区先后投资1090万元,实施了永平县水泄乡狮子窝村古树茶保护与综合提升、狮子窝村大河沟自然村串户路硬化等6个项目。尤其是把推进村组道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组织党员开展协调服务,铺筑水泥硬化路6500余平方米,并建成了古茶树产品展示中心、精品民宿,铺设1300米的古茶树茶园步道等,将狮子窝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彝族茶农在采摘茶叶。摄 /刘瑜

上海市援滇干部利用沪滇协作机制平台,引荐光明食品公司,深入挖掘和保护开发古茶树资源,以狮子窝古树茶为原料制作的“狮子窝壹号”“云野乌金”等古茶树品牌陆续打响,走出永平,走向上海,走向全国各地,走出一条以茶产业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人一篓,留住采茶“候鸟”人

春归夏离,是狮子窝村民的常态。外出务工的人们在腊月返乡,春节后留下等待采茶,待春茶采摘销售画上句号后,他们又会辗转到大城市务工,年复一年,像极了为茶叶迁徙的“候鸟”。“候鸟”来来去去,他们的孩子,成了狮子窝村的留守儿童。

破解困境,才能留住“候鸟”。水泄乡结合乡当地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烤烟、橘子、香橼等特色水果产业。并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支持下,依托高端特色烟叶开发项目,推广适宜水泄乡气候条件的特色烤烟品种。结合古茶树产业和烤烟种植“点绿成金”,推动水泄乡经济发展、产业增效和农户增收,留住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候鸟”,照亮了留守儿童的“眺望”生活。

缕缕茶香沁人心脾,户户茶农笑容常驻。“古茶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富根’,是我们的珍宝。只要养好‘富根’、护好珍宝,狮子窝的村民们腰包就会越来越鼓。”狮子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桑永雷对古茶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文/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马頔 刘瑜)

0
上一篇: “黄绿画卷”助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