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滇南,一场雨水一场晒。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云普村,田间地垄上散堆着村民刚采挖出土的马铃薯,放眼望去,犹如一堆堆“金蛋蛋”。
刚出土的马铃薯。摄/李静双
“这两天收购价格在1.7-2元1公斤,相比往年,价格不算最好,但一亩地还是有近6000元的收入。”村民张城建高兴地说。
张城建采挖马铃薯。摄/李静双
云普村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已有七八个年头,得益于土壤和气候等优势条件,这里的马铃薯皮色鲜亮、个头大、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销往国内十多个省市。
今年37岁的张城建是云普村人,2002年初中毕业后,张城建跟随父母在家种地。“以前种得最多就是玉米,收成有限,收入偏低。”张城建说。
云普村有130多户村民,500多亩耕地近三分之二是山坡地,早年受水利条件的限制,加上村里的基础设施薄弱,遇干旱年份村民们只能看天吃饭,耕地的产出不高。
长期以来,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张城建也想和大家一样出去挣钱,但考虑父母身体不好,加之要照顾孩上学,他不得已留了下来。
近几年,为改善云普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建水县烟草专卖局出资在村里修建了水池管网和上百口地边小水窖,有效缓解了部分耕地常年缺乏用水的困难。依托这些基础设施,村里发展起了“烤烟+”多元化种植,烟后马铃薯种植得到积极推广。一方面,烟后土壤肥力充足、透气性好,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另一方面,种植马铃薯具有固氮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烟地土壤,“烤烟+马铃薯”的轮作模式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
张城建作为村里的“新农人”,带头使用农业新机械和新设备,在自己试验成功后,他还给其他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通过流转土地,2023年,张城建家的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40多亩,每到种植和收获的时候,自家人忙不过来,就会请附近的村民到地里务工。
“这几天村里留守老人到地里帮忙拣马铃薯,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补贴家用,就近务工很方便。”张城建说。
村民采挖马铃薯。摄/李静双
去年,张城建家种植马铃薯及传统经济作物,加上生姜、红薯等多元化种植,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随着云普村烟后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村民陆续盖起小楼房,开上了小汽车,生活越来越红火。
(文/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烟草专卖局 李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