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笼册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立在田间。棚内,几个村民正熟练地修剪着番茄枝杈,欢声笑语回荡在绿意盎然的大棚里。
“看这番茄的长势,再过一个多月就能收了。”村民李菊香一边熟练地捆绑着番茄枝条,一边与笼册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发春交谈。“是啊,菊香姐,等番茄卖完了,我们试试种黄瓜和豌豆,换个口味如何?”张发春笑着回应。
张发春在查看番茄长势。摄/陈徯元
今年51岁的张发春也是耕田种地的一把好手。自2014年起,他带着村民一起发展大棚种植,几年下来,笼册村大棚蔬菜种植初见规模,乡亲们由此多了一条增收途径。
早年,笼册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村民们的生活依靠着传统的种植方式,收入不稳定。转机发生在2005年。这一年,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在笼册村陆续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帮助村里建设小坝塘1个、蓄水池17个、地边小水窖325口、管网24公里和密集烤房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乡亲们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张发春看到了大棚种植的潜力,于是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投资建设蔬菜大棚。然而,这个想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所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许多乡亲担心投入的资金会打水漂,对大棚种植持观望态度。
见乡亲们心有顾虑,张发春带头出资5万元,联合10多户村民在村里建起了占地60亩的大棚,并种植了村里的第一批大棚番茄。几个月后,番茄进入成熟期,采摘后一算账,每亩除去成本后还有近5000元纯收入。此后,村民们搞大棚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到2015年时,笼册村的大棚种植面积已有390多亩,而且种植的种类已不限于番茄,多元种植的模式逐渐形成,乡亲们增收的底气更足。
李菊香在捆绑番茄枝条。摄/陈徯元
“现在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好多了。”李菊香笑着说:“以前辛苦一年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大棚种植收入更高,闲时我还能到种植基地来打工,每天有120元工钱。”
目前,在泸西县烟草专卖局的引导和帮助下,笼册村依托大棚种植,逐步形成了“烤烟+蔬菜+水果”的产业综合体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多元产业协同发展。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种植环境,拓宽了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陈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