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被誉为“中国北方大蒜之乡”,种植大蒜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黑龙江省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积极谋划大蒜产业发展,创新研究引进现代化机械,示范带动周边街镇大蒜种植,引导大蒜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延伸。
阿城紫皮独头大蒜。
大蒜是阿城代表性农特产品。“阿城大蒜”,以紫皮蒜著称,鳞茎外皮呈紫色,蒜瓣整齐,蒜汁黏稠、蒜味辛辣,便于久存。所产的蒜薹,是蔬菜中的佳品,每每上市都非常抢手。白城村因大蒜而兴,因大蒜而富。
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大蒜种植基地。
走进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满眼的绿色映入眼帘,蒜苗拔地而起,茁壮生长,蒜农们在田野间忙碌着,观察蒜苗长势、除草,喷淋系统自动为大蒜提供必要的水分,还有的蒜农忙着在大蒜地里起垄开沟,为即将种植的大豆开辟场地,实现“一块土地,双份收益”的目标。
蒜农田亚霞,今年56岁,种了三十多年的大蒜,是位经验丰富的种蒜能手。五月以来,她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来到地里拾掇杂草,规整土地,进行田间管理。由于去年大蒜的价格上涨,套种的大豆产量也很高,她干劲十足,对自家的23亩土地充满了希望,许下了丰收的期盼。
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蒜农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大蒜地里套种大豆,种植、收获穿插进行,互不耽误。3月末种植大蒜,5月末种植大豆,到了7月初,大蒜已采收、销售完毕,正好到10月开始收获大豆,既解决了我们农闲无事可做的问题,又能增加一份收入,这是多好的事啊!”田亚霞说。
春耕以来,阿城区阿什河街道落实做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大蒜机械种植和套种大豆的新生产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南城村种植大蒜约4000亩,有2000多亩地里播撒了大豆的种子,预计到5月末,全村的大豆将播种完毕。街道带领村民在实际生产中摸索种植经验,积极向农技部门取经,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拓展富民增收渠道,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大蒜地里套种大豆。
蒜农韩彩霞从2022年开始在自家蒜地里套种大豆,她表示,“种植大豆,国家还有补贴,扣除种地成本,效益十分可观”。
曾经有一段时期,“阿城大蒜”遭遇了发展瓶颈,白城村人均土地面积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村民曾采用过“大蒜+白菜”的“两茬种植”模式,发展窖储白菜。但由于根肿病的影响,白菜的产量逐渐减少,且品质不佳,村民只能放弃这种播种方式。
“往年种蒜得提前一个星期雇人分蒜种,种植、收获,耗时费力,投入还高。市场上大蒜价格也经常变化,我们无法掌握,遇到行情不好的年份,大家的收入有所下降,人工成本又居高不下,农村年轻劳动力逐渐减少,久而久之,种蒜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阿城区阿什河街道白城村党支部书记葛晓冬说。
“种蒜费人工,春种和秋收时,我得雇15到20个人帮着忙乎,按小时付钱,这笔费用支出很大。有时农忙时还雇不到人,是我最着急的事,因为种蒜、起蒜就那几天时间。”田亚霞说。
作为“阿城大蒜”的主产地,阿什河街道能不能破解这个难题,帮助蒜农闯出一条新路?近几年,阿什河街道党工委立足长远、认真谋划,持续推广白城村大蒜种植经验,进一步扩大品牌优势,到山东金乡考察学习。在考察中发现,大蒜能用来生产黑蒜、蒜粉、饮料、酒等上百种产品,很多产品都已出口到国外。通过考察,大家打开了思路,在延长大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受到启发,决定先从种植方式上寻求改变,扩大种植规模提产能,用示范带动和机械“开路”。今年,首次在白城村尝试使用机械来代替人工种植,并专门从山东购置了分蒜机和播种机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奠定了技术和实践基础。
分蒜机正在按照蒜头大小分类。
“自从村里开始套种大豆,蒜农的收入增加了,大蒜的种植面积开始逐渐扩大,大家看到发展大蒜产业的希望了!”白城村党支部书记葛晓冬高兴地说。
“阿城大蒜”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区域范围为阿什河街道的白城村、南城村、东环村。为增加大蒜种植面积,今年,阿什河街道在城郊社区、平安村分别种了试验田,如果产量不错,大蒜套种大豆模式将全面铺开,为下步发展大蒜深加工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进而带动村民扩大大蒜种植面积。我们将在提升大蒜产品附加值上求创新、寻突破,把村民种植的独头大蒜加工成黑蒜,建设恒温库和黑蒜生产车间,招引优秀企业投资建设,开发以大蒜为原材料的相关产品,把大蒜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塑‘阿城大蒜’品牌,打造富民产业。”阿什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海龙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是种地人的渴望也是党委、政府的谋划方向,阿城区阿什河街道通过尝试机械种植大蒜,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让“阿城大蒜”这张名片变得更加闪亮。
(文、图/阿城区委宣传部 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