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黑龙江省明水县育林乡依托优越的草原优势,积极发展畜禽养殖,推动大鹅养殖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唱出乡村振兴致富歌。
7月31日上午,在育林乡富裕村的草原,绿油油的大片水草成了养鹅的肥沃土壤,成群的白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有的水中嬉戏,有的草地觅食,有的引颈高歌。大鹅养殖户张志刚介绍,他今年养殖“三花鹅”2000只,养殖采用散养模式。“三花鹅”主要以天然的水草为食,饿了吃草与草原上的昆虫,喝了喝露珠,一天仅需要喂一次玉米面和豆饼,绝不添加饲料,是纯绿色的草原溜达鹅。
无人机航拍放牧图。
草原放牧场景。
良好的自然条件成了养鹅致富的关键。张志刚今年通过自繁与外购雏的方式,从6月17日开始养殖这批鹅,经过一个周期120天精心饲养,长到10斤左右的大鹅已经可以出栏。
据了解,张志刚四年前返乡创业,依靠有利的草原优势开始养殖“笨”鹅。何谓“笨”鹅?张志刚介绍,就是养殖周期长,需要四个月共计120天。如果养殖肉鹅75-80天就可以出栏。而这笨鹅肉质好、劲道,口感好,营养丰富。出售时价格也高于肉鹅,两种鹅每市斤相差2-3元左右。而且本地草原土质呈弱碱性,白鹅吃这水草,肉质特别的好。
“去年销售大鹅时市场价每斤13元,前年每只鹅市场价每斤15元。去年去除饲养成本每只鹅挣20多元,今年估计能挣到30元左右。”当问及养鹅收入时,张志刚算起了经济账。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家家养殖白鹅,户户依靠养殖增收。
酒香不怕巷子深,张志刚利用微信平台、抖音和快手APP,把这些“草原溜达鹅”的视频发到网上,有不少外地人从他的直播间购买笨鹅,吃后反响特别好。张志刚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绿色食品。尤其是逢年过节,‘溜达鹅’、‘溜达鸡’就成了‘香饽饽’。”
张志刚通过不断积累养殖经验,加强饲养管理,乡里免费提供防疫药品,村里免费提供草原养殖。在他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他的养殖事业也随之越来越红火。
据了解,大鹅养殖产业具有投资小、生产周期短、生产风险低等特点,是实施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发展鹅产业可以利用农闲时间饲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育林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养殖,通过大户典型带动模式、党支部+合作社集约管理模式、村集体孵化器模式、房前屋后放养白鹅模式、产业扶贫振兴鹅等多种方式,吸引、留住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创业就业,打造出育林特有的白鹅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养殖模式,绘就产业“兴旺图”。
张志刚正在牧鹅。
发展白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育林乡党委宣传委员王云洋介绍,该乡有草原15.8万亩,水草肥美,很适合养殖白鹅。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白鹅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在全乡有白鹅养殖大户11户,其中养殖2000只的3户,3000只的5户,10000只及以上的3户。散养户487户,全乡每年白鹅出栏10万只以上,经济收入900余万元。
白鹅养殖引活水,乡村振兴步履足。育林乡将按照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路径,形成集饲料加工、种鹅繁育、商品鹅养殖、屠宰及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白鹅全产业链,将“明水育林白鹅”这张“白金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文、图/明水县委宣传部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