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月,滇东大地终于迎来今年的第二场大雨,一切又焕发出新的盎然和生机。而这场雨水的来临,让期盼已久的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大庄乡大庄村村民杨凤朝焦虑的心终于舒坦了许多。
杨凤朝在烟田管理烤烟。摄/郭涛
走进大庄乡,山峦叠翠、风景如画,道路两边的烟田里,烟农忙碌采摘,在绿色的田野里收获希望。而在烤房里,烟农们看着一炉炉“黄金叶”出炉,更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杨凤朝是一个和土地打着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也历经不少“风浪”。“幸好后期天气给力,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杨凤朝云淡风轻地说,虽然前期经历了旱情,但在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帮助下,带领乡亲们拉水抗旱,并引进滴管技术,全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这是今年烤出来的第一炉!” 看着烤房里黄灿灿的烟叶,杨凤朝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今年我家种了60亩烟地,还种了13亩的牧草供应村里的牧场,每亩可以有2000元的收入。”
而杨凤朝的致富“金点子”还不止于此。
“我打算等第三炉烤后,在烟株两边种上蚕豆、青花和白花,待烟叶采摘完后,蚕豆、青花和白花也可以上市了。”杨凤朝满意地介绍道,这样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风险,防止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还抓住节令时机卖个好价钱。
这几年,在杨凤朝的带领下,村民们积极转变观念,转向发展多样化农业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稳定烟草支柱产业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增收之路——烟粮协作,有效利用烟后作物,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进一步稳定了农民收入。
杨凤朝和村民们的探索与实践是大庄村上下齐心、千方百计巩固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产出,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缩影。
在新形势下,大庄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一方面要保证农民不丢“钱”袋子,另一方面找出一条多元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这里的奶牛养殖“亮点”产业。
2017年,来自会泽的创业者代欣与7位投资人,筹措资金,在大庄乡投资建设成立兴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短短6年时间里,已经养殖690头奶牛,能产奶的牛已经达300头,年产值达700余万元。
代欣在养殖基地日常巡检奶牛。摄/郭涛
有人不解代欣他们为何要筹措四千余万元,跋山涉水、舍近求远,远离会泽,跨越近100多公里到马龙来投资建设奶牛基地?
“这两年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在土地、税收上给了我们很多优惠和扶持。现在越来越多的烟农也在闲暇之余种植牧草,而奶牛的粪便又能成为烤烟种植的有机肥料,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提高了农作物品质,还能增加村民收入。此外,合作社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赚钱。”代欣说。
近年来,大庄村立足当地实际,在稳定烤烟种植产业的同时,引进奶牛养殖产业,加快拓展“奶牛基地园区”建设,逐步形成集烟叶生产提质、牛类良种繁育、牧草种植的产业链闭环,实现了“草畜烟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康“庄”之路。
(文/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郭涛 余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