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洱海田边话增收 | 戴上“金项链” 产业融合助增收

2024-08-29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暑去秋来农事忙,处在高原冷凉山区的剑川渐有秋意,而甸南镇印合村的农户热情不褪,进入采烤中后期的烟田里,已露出大半截烟杆,上面蜿蜒盘绕着丝丝豆藤,渐渐饱满的豆荚也似镶嵌其间的绿宝石,远远望去,犹如给烟杆戴上了一串串“项链”,这些“项链”就是云南省剑川县从2022年开始试点推广的烟后作物——金丝豆。

“烤烟+金丝豆”种植模式是剑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践行“烟草+N”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已初具成效的种植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烤烟生长中后期的水、肥、光温条件及地块中的盈余养分,实现一年两熟,一地多收,真正做到了烟豆套种不断档,为烟农蹚出了一条鲜明的增收新路子。

烟农查看金丝豆爬藤情况。摄/洪滢

在试点之初,面对新模式,当地村民也多抱持观望态度。往年指着家中一片田,种好烟烤好烟,也能实现不错的收入,但烟叶采烤完到第二年栽烟之间,大片的土地都闲置了,想开辟出稳定增收又能让农户接受的新途径,就是要在闲田上作文章。

为了让地“活”起来,“种什么”和“如何种”都是面临的问题。从2022年起,剑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按照“做强主业、做优辅业”的工作思路,充分调研,深挖烟后作物潜力,积极探索多样种植模式,金丝豆因其生长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完美契合烟后闲田“空档期”,“烤烟+金丝豆”便成为独具剑川特色的“王牌搭档”。

“在鼓励烟农种植好烟叶的基础上,推好特色产业配套种植,让大家认同烟粮融合发展模式,最关键的就是能让烟农看到增收的空间,烟后种植金丝豆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烟农只需要在采烤中后期沿着烟墒在烤烟底部进行播种,不用投入过多的管护精力,烟农的积极性自然就有了。”甸南烟站站长杨家旺介绍道。

“这几天烤烤烟,金丝豆的种子也播下去了,等到烟交完豆子也能卖了。”印合村的骆富银从试点套种开始,就是“烟草+金丝豆”种植模式的积极响应者。“想想以前,每年收完烟就要等到来年开春,地都闲着,如今好了,一片地双份收入,当然开心了,这样的增收渠道多多益善。”他说。

看到了骆富银的成功,村民们也都纷纷响应新模式,要豆种、学技术、问渠道,产业融合的热情高涨,从2022年的400亩试点套种,到2024年通过盘活流转土地,在甸南镇大坪地的千亩连片示范基地上,共推广示范3500亩,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显著提高,预计今年可实现增收55万元,覆盖农户达292户。

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步迈出后,为了推进技术精准帮扶,剑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加强与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的“县校合作”项目推进,邀请烟草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深入烟区做试验,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对金丝豆的良种选用、田间管理、引蔓采收进行系统培训讲解,开展套餐式定制化技术指导,这些每年往返于学校和烟区做试验的学生们也被当地村民亲切称呼为“候鸟”村民,不仅“慧”种地,还懂宣传,在新媒体平台上记录田间做试验的生活,村民们认可的同时也能更了解新技术新模式。

印合村村支书杨秀军提起“烤烟+金丝豆”种植模式也是称赞不已:“看着烟科员和烟站里的老师学生们穿梭在田里观察记数据,从试验示范田到高标准产业田,这些小豆子真是给了我们村大启发,烟后种豆子,既不浪费土壤肥力,还能‘固氮’,来年也能控制施肥量,田里的病虫害也少了,烤烟和豆子的品质都能提升不少,也算释放了村里的‘生态红利’,下一步,咱们想利用好靠近剑湖的区位优势,搭上农文旅的发展‘便车’,再为农户增收出出力。”

 如今,“烟草+金丝豆”的种植模式已然在剑川烟区落地推广,“烟粮双赢、生态高效”的局面也初具规模。下一步,剑川烟草将在闲置育苗棚及烤房的利用上大胆尝试,持续助力烟农增收。

(文/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洪滢)

0
上一篇: 云南会泽:“低碳”助力绿色烘烤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