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小工作室”里的大梦想

2024-10-15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延安卷烟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正式成立了!”2024年1月,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卷烟厂几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告别了7年来各自成长的状态,迈上了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持续创新、开拓未来的新路子。

时钟拨回到2017年初,延安卷烟厂全国劳动模范朱东华走进工会办公室,兴冲冲地说:“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我想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好事啊!当然支持!”全厂上下都是支持。

没地方?车间紧了又紧,挤出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支持建设。

没资金?工会和车间一起协调信息科配备近期淘汰的一批旧电脑,和总务科协调办公桌椅、工具柜,和党建工作科沟通室内简单软装。正是有了各部门的鼎力支持,才有了工作室的起步和初具规模。

朱东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吸纳了12名优秀青年,开展科技项目、课题研究、QC、小改小革等26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8项,发表专业术论文50余篇,收获满满。

从第1个创新工作室建成到陆续完成其余3个创新工作室建设,延安卷烟厂走出了依托创新工作室,全面推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青年技术人才持续涌现的前行之路。

2020年,刚过30岁的燕振振在一群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为了激发青年员工的创新潜能,燕振振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工作室应用“创新领衔人+技术带头人”双引领运行模式,由燕振振担任创新领衔人,张伟锋担任技术带头人,负责解决技术改进、提效降耗、质量改善等疑难攻关工作。创建至今,工作室组织开展创新活动180多项,发布国家级期刊论文成果35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行业、公司、厂部等各级荣誉与奖励120多项。

“大高个”姜华,物流分中心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2021年11月,姜华物流创新工作室在陕西省财贸金融轻工工会的授牌仪式中正式成立。工作室坚持“内外双循环模式”和“创新双轮转模式”,由工厂内部物流技术研学、技术创新、技术传承的“内循环”到工厂外部物流技术吸收、技术交流、技术推广的“外循环”相互连接、融会贯通,形成“创新-推广-交流-吸收-研学”传承的“内外双循环”物流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近几年收获的成绩数不胜数。

延安卷烟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正式成立。 摄/王玮

2022年,动力车间又打造了“源动力”创新工作室,主要瞄准节能降耗精准发力。

一个个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下,延安卷烟厂青年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空前迸发。仅2023年一年,就实施创新项目167项。其中,破浪QC小组荣获“2023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飞跃QC小组、物流创新工作室QC小组、物流新风QC小组荣获2023年度陕西省质量协会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1项QC荣获公司第三十六届QC发布“三等奖”,1项科技项目获得公司“三等奖”。

对于延安卷烟厂来说,创新工作室既是创新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的小阵地,更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创新文化的大课堂。工厂的4个创新工作室确实可以带动形成一批高效适用的创新成果,但也存在创新工作高开低走、各自关门搞研究等共性问题,作用发挥与现实尚存差距。

如何让创新工作室这潭“水”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充分挖掘工作室的创新潜力,实现“1+1>2”的创新效能呢?

延安卷烟厂决定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发挥工作室矩阵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资源成果共享,为创新工作带来新机遇。

已经成立多年的“朱东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有着不少成熟的做法。在“联盟”学习交流中,其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让“新秀盟员”李震深受启发。此后,在工作室管理中,他积极推行“导师带徒”“案例讲堂”“岗位练兵”等培训模式,点燃了团队的新活力。

“创新工作室联盟看起来只是几个工作室的简单组合,就好像‘圆桌聚会’,但它产生的集群效应不可估量。”燕振振创新工作室的郭建朝感慨道。

工作室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场所,它更应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随着延安卷烟厂的技改工作进入尾声,创新工作室改造提升也将步入快车道。在持续深化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不断强化内外部学习借鉴广泛探索跨专业跨部门人才交流、互促、融合中,创新工作室的未来可期,创新技术人才培养可盼,工厂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必将在青年技术人才持续涌现中行稳致远。

(文、图/延安卷烟厂 王玮)

0
上一篇: 安徽合肥:场景创新 “智”水有方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