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地处云南省弥勒市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夸西村、卫泸村千亩山地里一派繁忙:村民们有的在挖红薯,有的在分拣,有的在运输。由于产出的红薯具有皮薄、芯黄、淀粉含量高等特点,采收后远销上海、南京、苏州等地。
卫泸村村民在采收红薯。摄/赵树龙
“产业综合体在当地探索‘1+1>2’轮作模式,红薯的种植周期一般在110天左右,收完红薯后还可以实现一至二发的种植,达到一地双收或三收;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可谓一举多得。”服务卫泸片区的绿叶普惠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康国庆说。
卫泸村以“烤烟+N”的轮作方式,种植红薯3500亩,预计每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以上,按目前的市场价测算,预计产值达1800多万元。在增收的同时,带动了周边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我们卫泸村种植红薯历史悠久,我们种植的红薯具有淀粉高、口感好,大小均匀、病虫害少的优势。今年我种植了100亩红薯,收益达到了40多万元。”卫泸村委会新庄科小组村民李万高说。
卫泸村村民在产业综合体内用农机运输红薯。摄/赵树龙
今年,弥勒市卫泸烟区产业综合体通过评估土地状态及科学示范,依托当地烟草部门投资270.08万元建设的机耕路、水池、水窖等项目192件,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土壤质地,突破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在烟区综合体内发展“烟+粮+经”多元产业经营模式。在轮作和套种区,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共带动农户种植红薯5000多亩。
同样,福城街道夸西村结合土质、光热、气候等资源条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采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进省内的种植大户的方式,引导村民推广红薯种植,把红薯种植作为带动当地“短平快”的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我们村不断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依托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红薯产业,通过引进红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动红薯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逐步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红薯’致富路。今年村民红薯收入预计达到1200多万元。”夸西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李保良说。
夸西村村民采收红薯。摄/赵树龙
“近年来,福城街道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烤烟—万寿菊、玉米’轮作技术,‘烤烟+大豆、红薯’套作技术,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双合同’种植、‘双订单’生产,同时建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土地托管’联农带农机制和多元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一田多收、订单生产等实现多元增收。目前,发展红薯种植面积5000余亩,预计每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以上,产值达3000多万元,有力地夯实了群众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福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龙斌说。
(文/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纪检专干 李艳、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福城街道组织委员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