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阳光与空气一分为二,一半是热烈,一半是清凉。毕正华和妻子早早来到位于打鼓山和大海山之间的石碑箐贡菜地,认真清理着贡菜地里的杂草。
毕正华在田间查看贡菜长势。摄/谢佐琳
家住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海东镇玉龙村的毕正华和妻子张学艳是一对“90后”夫妻。毕正华初中毕业后就辗转于西藏、山东、陕西等大城市四处务工,在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快节奏后,他更怀念家乡大理的“慢”生活。
2010年, 23岁的毕正华回到家乡,与相恋3年的女友张学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夫妇二人开始了男耕女种的乡村生活。
“2017年,我和媳妇开始尝试种植烤烟,不敢种太多,担心出问题,就单单种植了20亩。”毕正华回忆道。
七年来,毕正华和妻子在农业耕种中遇到问题就四处寻找答案,积极参加烟站组织的各类培训,并很快掌握了各种作物的种植技巧。
过去,像毕正华这样的小家庭,仅靠4名劳动力要管理好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农田几乎不可能。然而随着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农机农艺融合试点推广及专业化服务的发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为数智化种烟提供了更多可能。
“现在平整土地、起垄、喷洒农药化肥等环节都是机械化操作,我们还能向合作社购买服务,由专人操作。简单举个例,我今年种植140亩田地,打药需要46个人工,每个人工100元,一年打药4次,就得18400元。但是向合作社购买无人机飞防,每亩15元,一年到头打药费用也只需8400元。无人机飞防精准高效,还节约了人工成本,真的是省时省力太多了。”毕正华说。
在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帮助指导下,毕正华从刚开始流转种植20亩田地逐渐增长至今年的140亩。随着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大力推进“烤烟+N”套种模式,毕正华夫妇也成为这种新模式的受益人。近年来,烤烟种植外,贡菜种植也为这对夫妇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张学艳在田间清理杂草。谢/佐琳摄
“2023年,烤烟收购结束后,我们尝试种植了30亩贡菜,一个冬季下来纯利润大概有5-6万元。现在烤烟刚刚收完,我和媳妇准备清理一下烟秆,种植10亩贡菜、5亩蚕豆。”毕正华说:“作为90后的年轻人,千万不能躺平,不吃苦怎么赚钱,能吃苦就能赚钱。”
(文/云南省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 谢佐琳 田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