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安徽省芜湖市东南面的湾沚区六郎镇北陶村,乙巳年伊始就因为“一条鱼”“华康2号”备受关注,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开年大戏。
转眼3个月过去了,湾沚区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民营企业的“鳜鱼苗(‘华康2号’)工厂化养殖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六郎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安徽金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鳜鱼研究中心兴建的该项目,已进入现代化办公区、智能化车间、园林化厂区的建设之中。科技领先的生产设备,也在源源不断地到来。
鳜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鱼珍品,经济价值非常高。它从“鱼塘”到“餐桌”,尤以徽州菜臭鳜鱼被视为人间美食。20年前,臭鳜鱼已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八大名菜之一。
鳜鱼苗工厂化养殖基地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近年来,随着饲料鳜鱼养殖技术不断更新发展,安徽省臭鳜鱼加工需求旺盛,因此鳜鱼养殖产量的增加迫在眉睫。
这个市场需求,为后来的“华康2号”挺进六郎镇埋下伏笔。
2024年10月28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告推广23个水产新品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鳜鱼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鳜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梁旭方教授,主导研发的翘嘴鳜“华康2号”榜上有名。
彼时,安徽、江苏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敏锐地嗅到了“华康2号”的商业价值。一时间,项目落地争夺战硝烟四起。
南京人胡校军三顾茅庐
去年11月25日下午的签约仪式,湾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何健代表区政府与安徽金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六郎镇人民政府代表齐聚,共同签约鳜鱼苗工厂化养殖基地项目。
该项目由华中农业大学梁旭方教授团队领衔,安徽金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南京上市公司金埔园林以及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首期投资3000万元,总规划投资1亿元。六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琦,区乡村振兴招商中心负责人、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斌,区司法局副局长胡阳春、六郎镇党委副书记李若麟、安徽金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校军等见证这一经济实体的诞生。
“华康2号”落户六郎镇,画了红线,绘了蓝图,南京人胡校军是核心人物之一。
六郎镇重点项目开工仪式现场
胡校军是企业家,也是喜好古董字画的收藏家。他平日里尤爱吃鳜鱼,多有研究。去年知悉“华康2号”的研究成果,便三顾茅庐,赴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与梁旭方教授面洽,有意运作这个项目。
梁教授很忙,他的办公室门庭若市,寻求合作的人络绎不绝。
但胡校军打的是“皖苏牌”,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资金后盾。并且在梁教授心中,山水清秀的安徽更符合他的产业规划。
其实,梁教授早已在安徽挥洒过汗水。去年8月,在安徽省饲料鳜鱼苗种驯化及养殖技术培训会上,他以《鳜鱼养殖及饲料驯化原理》为题,从鳜鱼饲料养殖概况、鳜鱼饲料养殖品种、鳜鱼优质饲料营养需求、鳜鱼饲料养殖主要模式、鳜鱼饲料养殖技术要点等5个方面作了详细报告。
他认为,饲料鳜是鳜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但现在存在缺乏稳定驯化的饲料鳜优良品种、饲料覆盖度低、养殖效果较差及营养代谢障碍等问题。这可以通过选育稳定摄食饲料的鳜鱼品系、加强优质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来逐步解决。
参会中,他还参观了安徽大富大鳜水产有限公司、安徽省鳜鱼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心中有了一杆秤。
所以,当胡校军带着资金找上门来时,梁教授已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然,还有一个插曲,也是“华康2号”花落六郎镇的东风。
去年12月11日下午,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等来到华中农业大学调研。张曙光一行先后走访了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生猪)、湖北洪山实验室、国家柑橘育种中心,也与梁旭方教授有所交流,期待他把“华康2号”留在徽州大地上。
张曙光(右) 等在华中农业大学调研
见证这一切的胡校军,在厂区旁租了一套房安家,夜以继日指挥工程建设。这段艰苦创业的时光里,似乎只有置身嘈杂的环境,才能让他踏实睡着。
在他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著名画家邱炽铭的丈二《黄山松》画作、著名书法家舒同的书法《山月空霁时 江明高楼晓》,十分醒目。两幅作品寓意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梁旭方教授的“华康2号”
对六郎镇而言,“华康2号”也属农业高新科技产业,是当地“科技强农、三产融合、生态优先”战略的实践。
有意思的是,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核心、大本营在南京的上市公司金埔园林,也将触角伸进了养殖业,拓展业态。金埔园林董事长王宜森说:“我们是将‘水、路、绿、景、城’集为一体,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企业。现在参与‘华康2号’的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全产业链服务的探索之举。”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金埔园林与六郎镇一样,都是被这个项目的潜力所吸引。
梁旭方教授介绍,翘嘴鳜“华康2号”是以饲料养殖的生长速度为主要目标性状来选育的,与普通翘嘴鳜相比,在饲料养殖方面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优势。首先,“华康2号”在饲料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更快,比普通翘嘴鳜平均提高了15.74%至21.48%。其次,“华康2号”在饲料利用方面也表现优异,饵料系数低至1.3以下,明显低于普通翘嘴鳜。
领导、专家调研座谈会
那么,“华康2号”在水产养殖方面有什么潜力?梁教授说,“华康2号”适合在多种养殖环境中推广,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适应性非常广泛,这使得它能够在全国多个水域实现大规模养殖。在饲料养殖条件下,“华康2号”不仅生长速度快,能够缩短养殖周期,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还由于减少了活饵料中可能携带的病原体,有效降低了病害传播风险,显著减少了由于病害引起的经济损失。
梁旭方认为,“华康2号”的诞生对产业的发展意义很大,它代表了中国在水产新品种选育方面的一项重要突破。“华康2号”通过四代选育,成功培育出在饲料养殖条件下表现优异的新品种,这种创新不仅提高了鱼类的生长速度,还优化了饲料转化效率,使得养殖更加经济高效。
此外,“华康2号”的诞生也推动了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进步有助于推动整个水产行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和育种技术方面,“华康2号”的应用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对提升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项目“联农带农”促增收
六郎镇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强调,引入“华康2号”项目,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破局行业痛点的抉择。
的确,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人主动弃船,有人则是被动沉没。而六郎镇为前者,勇于劈波斩浪。
胡校军(右) 向作者介绍论证报告
“传统鳜鱼养殖依赖活饵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70%以上,且存在生态风险。‘华康2号’苗种与全人工饲料技术,让鳜鱼首次实现全程‘吃配方粮’,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项目负责人在开工现场介绍。
截至目前,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该项目,首期将建成3000平方米智能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及140亩生态养殖基地,预计年产优质鳜鱼苗1500万尾、商品鱼10万公斤,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300%。
项目以“科技育苗——集约化养殖——深加工——电商物流”为主线,构建全产业链闭环。项目投资人表示:“基地将盘活镇内120亩闲置土地资源,并联动周边村镇发展饵料鱼配套养殖,3年内形成‘一核多园’产业集群。”日前,项目已与黄山鳜鱼深加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未来还将开发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邱炽铭画作《黄山松》
除此之外,项目还以绿色转型践行“双碳”目标。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工厂化循环水系统,实现养殖尾水净化利用率超90%,水资源消耗降低60%,全程零抗生素、零外源性污染。项目负责人透露:“每公斤鳜鱼的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45%。”
“联农带农”促增收,也是优势所在。作为乡村振兴“强引擎”,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就业工资+分红”多元模式惠及农户。首期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同时,华中农大团队将开展“技术下乡”行动,年内将与六郎鱼种场合作,购买鱼苗所需开口料,同时培训200名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
“科研团队专利变现、企业获得优质产能、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四方共赢,为农业科技商业化提供了可复制方案,并将衍生乡村旅游、冷链物流等配套业态。面对如此美好前景,当地百姓也在翘首以盼项目今年6月顺利投产。
眼下,金灿灿的油菜花已遍布乡村的田间地头。六郎镇正以“一条鱼”带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为农业现代化升级提供一个鲜活范本。
因此,故事还在继续,动人的旋律呼之欲出。
(文/原南京日报专栏主编 梁平 图/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