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产业 >> 浏览文章

榆林民营经济活力满溢

2025-03-31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2024年,全市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777.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0.93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存续企业12.61万户,同比增长5.8%;其中民营企业11.78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3.47%,同比增长5.6%。

翻开陕西榆林2024年民营经济发展画卷,起笔不凡,落笔精彩。

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从政策扶持、营商环境优化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增强、规模质量提升。民营经济已成为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惠企政策落地有声 发展负担持续减轻

高质量落实惠企政策,不仅关系到民营企业的未来,更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操作机器,饱满的南瓜子经过筛选、包装,进入下一道工序。秉持把一颗南瓜“吃干榨尽”的理念,公司已打造完整的南瓜销售产业链。

“作为榆阳区首批头雁企业,专家站的落户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 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申雅君难掩兴奋,“专家们带来前沿技术和理念,助力我们在南瓜品种选育、产品优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南瓜粉为例,在专家指导下,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产品营养保留度更高,口感更好,市场反馈极佳。”

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方面,榆林积极搭建平台。每季度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会,构建市内上下游小循环,已签约26个项目,总金额达278.76亿元;常态化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推销特色产品,组织羊绒毛企业赴哈萨克斯坦拓展市场,并成功举办产业推介会;支持企业自建或租赁仓库,2024年已兑现补助资金2680万元。

为减轻民营企业运行负担,榆林多项举措并行。为79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兑现奖补资金8000万元,入驻企业可享受 “一年免租、二年减半” 政策;自2014年起,选派3850名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发放薪酬补贴近1.2亿元;率先在全省实现台账欠款清零,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在企业用能、税务、审批检验等多个方面深入调研,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项目推进顺畅无阻

走进陕西欣晟绿能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现场,塔吊挥舞长臂,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作业。该项目以低碳烯烃羰基化项目为基础,推动乙烷二氧化碳耦合制乙烯在榆林的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高新区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印象深刻。” 陕西欣晟绿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刚介绍,“从项目审批到落地建设,各部门主动服务,办事效率极高。遇到难题时,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积极协调解决,为项目建设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榆林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和支持。”

榆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及纾困政策落实情况评估;构建营商环境“50 +”政策体系,推进“红蓝章” 审批等改革,聘请营商环境“体验官”查找问题;开展“百名科长下基层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榆林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包抓制度,39名市级领导带头包抓78户民营企业,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依托职业院校举办用工长训班,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用好“陕企通”平台,用户注册量位居全省第4位,诉求响应率和问题办结率均为100%,实现惠企政策全覆盖。

多方支持全面发力 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碧麟湾晋升为4A级景区已有三年多。这期间,当地政府在景区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碧麟湾景区董事长李成回忆,在基础建设方面,政府投资对景区内部绿化和河堤进行改造,还提供了700余万元资金支持,让景区有更多资金投入到项目创新和服务品质提升上。去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十五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两千余万元。

金融支持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血液”。榆林按季考核评价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情况,移存资金激励金融机构;按季举办融资对接活动,建成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率先开展市级“工信贷”风险补偿业务,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

在政策扶持上,榆林不遗余力。先后出台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1条等众多政策文件,还印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如此,榆林每季度集中兑现财政奖补资金,率先在全省推出“个转企”奖励资金政策,激发个体户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自2023年起,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43.22亿元,市级财政兑现各类奖补资金3.35亿元,为民营企业减轻负担、增添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榆林在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上成果显著。依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遴选330户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技改专项资金,补贴比例提升至15%;开展“三进一带”活动,举办多场走进科研机构的活动,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达成多项成果转化意向;首创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56名特派员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全市R&D投入大幅增长。

(文/榆林传媒中心 陈静仁、谢妮妮、张娟)

 

0
上一篇: 山西路桥集团投资建设的国道307线文水南安至汾阳贾家庄段新建工程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