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浏览文章

殷雄:新时代以新视角解构能源资本

2020-01-03 来源:经济网 林国才 刘芳   加入收藏

    经济网深圳讯 日前,图书市场出现了一部极具理论色彩的学术著作《能源资本论》,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权威人士评价,本书是迄今中国能源领域的第一部原创性理论著作,有人认为能源资本是一种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认知革命,有人认为能源资本是经邦济世的砝码,有人认为能源资本是一种面向未来审视能源发展的哲学逻辑,更有人将本书的作者称为“能源资本第一人”。事实胜于评论,本书自2019年9月中旬上市以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再次重印,这在学术著作销售领域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它所激起的波澜,恐怕还不会很快止息。日前,记者带着种种好奇和问题,采访了《能源资本论》作者之一、中国广核集团专职董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殷雄,我们将通过他的视角,解构能源资本理念,解码世界能源难题。
 
    笔者:您当初为什么会想着出《能源资本论》这一本书?
 
    殷雄: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就是一个人的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这些因素都会融入血液之中,并且成为“基因”。我生长在内蒙古,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艰苦。我上小学时,主要的业余劳动就是在野外捡拾牛粪、马粪等动物的粪便,秋天还要在田间地头和沟旁路边割草,用一种叫做耙子的工具在已经收获的田地里搂拾各种植物,当然也包括遗弃的庄稼秆,到树林里搂拾落到地上的树叶。动物的粪便晒干后就是很好的燃料,其它植物晒干后在冬天喂羊。一年四季除了冬天才舍得用很珍贵的煤炭来取暖,其它时候都是用晒干的动物粪便来烧火做饭取暖的。这些经历,在我的骨子里根植下了深深的能源情缘。

    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是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核工业部的前身),从事核电方面的工作,也属于能源这个大的领域。1997年我调到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工作,真正接触到了石油和天然气,这是目前工业化社会中更为直接、更加广泛使用的两种能源形态。在工作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要素有四个:空气、粮食、水和能源。前三个要素适合于整个动物界,只有能源这个要素是人类所特需的。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我就开始思考能源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当人们不航海的时候,舵手是无用的。”我对于能源的研究,可以说只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认知本身的追求,就是在不航海的时候培养和训练舵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功利目的。

    能源资本的问题从进入我的脑海到正式出版,花了整整20年时间。书稿的形成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思想触发。这个时期从1988年参加工作开始,到1998年正式开始系统思考这个问题,前后经历了10年。

    第二个阶段是理论准备。这个时期从2002年开始,到2012年《经济学笔记》的出版,前后正好也是10年。我刚才说了,我上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是核物理,要研究能源资本问题,显然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有欠缺的,这就需要重新学习,而且缺什么补什么。在此期间,我研读了八部经济学的经典著作,重点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三卷。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个中间产品,就是出版了《经济学笔记》一书,为能源资本概念的形成奠定的知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书稿形成。这个时期从2014年开始,到2018年11月书稿正式送交中信出版社,其间数易其稿,花了5年时间。这个时期,本书的合作者谭建生先生全面参与,他的专业背景是经济和金融,正好与我的知识背景产生了互补效应。

    书籍正式出版后,有朋友与我开玩笑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的时间,你写《能源资本论》只花了20年,你比马克思还牛。这个玩笑开大了,我承受不起。只从时间上相比,是非常片面的。马克思那个年代的写作条件远远不及今天,就说查资料一项,马克思要去图书馆从纸质资料中一点一点地查找、摘录,今天查资料的方式比马克思的那个年代要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资料的量也丰富得多。比如,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从1998年1月的《世界能源导报》,到本书付梓之前的《参考消息》;从能源领域的各种资料,到经济学领域的中外名著;从中国的古代典籍,到最现代的互联网及个人博客等等,各种资料应有尽有,简直可以说是堆积如山、汗牛充栋。这是一种时代的特征,绝不能说我们在综合思想能力方面超过了马克思。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离不开后人站在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向更远方眺望,也就是我们应当在某些问题上的思想认识继续提高。这正如中国一句古语所说:“见与师同,减师半德;见过其师,方堪传授。”马克思是我们的导师,我们只有在某些问题上的认识超过马克思,才有资格做他的学生。如果我们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没有任何进步,只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马克思泉下有知的话,也会不高兴的。

    在这里,我还要提到几份杂志,《开放导报》、《中外能源》、《能源》和《经济导刊》均发表过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正是这些杂志发表的最初几篇论文,奠定了本书的“四梁八柱”,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也非常高兴接受《经济》杂志的采访,而且坚信,凭着贵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一定会为各界人士了解能源资本、接受能源资本、进一步研究能源资本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我对此前景深信不疑,对记者同志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
 
    笔者:《能源资本论》提出“能源资本”,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概念?能源资本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殷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构成能源资本的要素可以与生物学中DNA结构的四种碱基相类比。这四个要素是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平台和市场环境。由此,我们破译了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遗传基因”。能源与资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能源资本,绝不意味着某种形态的能源本身是资本,比如,我们不能说一堆煤是资本,一桶石油是资本。各种能源形态是能量载体,是一种“外壳”,其“内核”是能源形态所蕴涵着的价值潜能,这种价值潜能可以创造价值,而这正是资本的属性。

    我们平常所说的资源、资产和资本这三个概念,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简直地说,资产是具有经济潜能的某种资源,资本是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价值。从资产到资本,必须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一般来说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比如,用货币资本去购买设备和煤炭;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使用设备将煤成电;然后再把电销售出去,结果就是获得了大于最初投入的货币量,这个过程就是把煤这种能源形态转化为能源资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各种能源形态所蕴含着的价值潜能,是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内禀属性。价值,是我们理解能源资本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钥匙”。
  
    笔者:能源资本如何参与竞争?它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竞争有着怎样的意义?
 
    殷雄:能源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创造的载体,它本身不是物质,而是一种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丧失了生命力,就比如不把车开起来,油箱里的燃料是没有用处的。这种资本运动的主角是人和人的劳动,如果脱离了人的劳动,资本的运动就是不可能的。比如,树枝不会自行变成火把,肯定是人拾起它,并且做成火把来使用。人的劳动把树枝变成火把,进而挖掘出火把的价值潜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其转化为资本。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发现了一个“能源价值的循环累积增值原理”,它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人类通过火的利用,发现了能源形态所蕴涵着的能量价值;其次,通过各种技术发明和创新,把这种价值凝固起来;再次,通过商品的交换把能量价值传递出去;最后,通过技术迭代的循环累积而使能量价值产生增值效应。我们认为,这既是一个社会原理,也是一个自然原理。能源资本参与竞争的方式符合这个原理,就是要运动起来,因为能源资本的“遗传基因”就是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平台和市场环境这四个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在运动中执行其职能的。简单地说,竞争就是运动,运动创造价值。能源资本在循环运动中持续创造价值,这就是它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竞争的意义所在。
 
    笔者: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货币的数字化趋势深刻影响着当前的金融系统。新的环境下,能源资本是否也要经历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过程?能源资本未来将以怎样的形态展现?
 
    殷雄:凡是能产生价值的形态,都具有资本的职能。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指的是能源资本在市场中流通的方式,而其作为价值载体的本质,与这些具体的形态并无关系。以货币为例,上古年代用贝壳作为市场交换的媒介,后来用金属铸造的硬币。当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时,他带回了中国人使用的不是金币而是纸币的消息,这让欧洲人大为震惊,欧洲人很快将纸币指斥为炼金术。一直到19世纪,欧洲世界都在抑制表述性的货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货币的表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社会里衍生出的一系列货币形式——电子货币、电子转账,还有如今无所不在的信用卡——也使人们花了一定的时间,才最终接受它们。作为市场交换媒介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是有形的货币,也可以是无形的数字,这只是资本的“外壳”,其价值的“内核”是不会随着这些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类真正需要的不是各种能源形态,而是需要由能源形态产生的各种效用,也就是需要能源形态的价值,而价值是需要传播的。资本是价值的载体,全靠人的头脑的想象,没有任何实体的存在。与电只有在网络中传输才能发挥出惊人力量的道理一样,资本只有在更大范围的网络中才能够形成惊人的力量。网络的普及,可以使普通人发挥创造力,在不断扩大的市场中实现专业化分工,从而扩大资本的形成、流动和使用规模。通过能源互联网,最终实现“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说:“鉴于信息即权力,信息的易得性将具有民主化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能源资本开发、传输与利用的民主化,进而推进整个社会财富分配的民主化。
 
    殷雄简介

    理学硕士,法国工商管理博士(DBA),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广核集团专职董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产业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曾在研究机构、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任职,从事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和能源资本等领域的学术研究。

    图/文  林国才  刘芳
 
0
上一篇: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向国际一流湾区迈进
下一篇:特色小镇如何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