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中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横跨下洼、牛古吐、长胜等6个乡镇苏木,总面积210265亩的人造绿洲。它像一道绿色长城,阻挡住风沙南下的脚步;它是一道绿色屏障,护卫着敖汉人民的绿色家园。它就是敖汉旗三义井林场。
曾几何时,这里曾是“举目皆沙丘,百里不见林”的不毛之地。如今却是模式多样的沙地治理示范基地。
从建场当年在茫茫瀚海中造林90亩,到如今的近20万亩莽莽林海,几代三义井林场干部职工见证了敖汉旗北部沙黄沙绿的艰难嬗变。70年治沙历程,他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绿色攻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这里的干部职工从不缺乏科学精神和首创能力,他们高举科技兴林大旗,向荒沙进军。上世纪70年代,党员干部在治沙实践中摸索出生物沙障治沙技术,为敖汉旗乃至赤峰市的防沙治沙提供了技术支持。
上世纪80年代,这家林场营造的沙地速生丰产林,通过国家林业部实地检测,营造面积、规格、质量、经营措施等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列东北四省区之首。1988年,林场自主研发的JK45—50型开沟犁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家林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中德合作造林项目、中意合作造林项目、中日合作造林项目和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等国内外项目,让这片苍凉的沙地再添新绿。林场及周边地区沙化土地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逐年向好,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如期实现脱贫致富达小康。
从2017年至2023年,三义井林场实施了亚太森林组织(APFNet)“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一、二期项目。在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林场顺利完成了各个项目的建设任务。随着二期项目的完美收官,该林场19种沙地治理示范模式走向了国际舞台,为大中亚区域的沙地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模版。
1085.1亩半干旱荒漠化区植被恢复示范林,其扩大项目区森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的多功能效益,为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建立典型示范。
150亩沙生树木示范园,展示适合当地生长的沙生树种多样性,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区植被恢复提供树种选择和造林示范。
579.9亩低效林改造示范林,其提高林分质量和综合效益,为半干旱荒漠化区低效林改造提供示范。
499.95亩半干旱区植被恢复示范林,其扩大项目区森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的多功能效益,为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建立典型示范。
804.75亩林苗复合经营示范林,通过与社区合作,创建林场与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增加社区群众经济收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建设沙地公园,栽植地被花卉45亩,合理利用沙地资源,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挥其多功能作用,通过沙地体验和自然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49.95亩沙地经济示范林,为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提供了“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区群众经济收入”的示范模式。
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场长陈学勋介绍说,经亚太森林组织批准,第三期“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2024年落户三义井林场,项目建设期5年。今后的5年,林场将组织精兵强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打造精品工程,在进一步加强亚太区域经济体的林业合作、推动全球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上,提供敖汉模式、中国智慧。
新征程,新伟业。新时代的三义井林场人决心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向绿图强,施展沙里淘金、点沙成金的抱负,让这片充满希望的沙地林海再绽新绿,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文、图/赤峰市林草局 刘忠友 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