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文旅 >> 浏览文章

徐州擦亮汉文化城市名片

2020-12-1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鲍婷婷 马明   加入收藏

“大风起兮云飞扬归故乡,铁甲重瞳已成过往;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俏,怎可辜负谈笑酒酣时光。”这首《难忘徐州》是徐州文旅推介的城市“主打歌”,一开头便道出高祖刘邦的“龙潜之地”徐州,曾经刀光剑影的千年古战场,如今变成绿水青山的宜人居住地。徐州古老而雄厚的两汉文化底蕴,“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那么,今日的徐州在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做了哪些具体文旅工作来补短板、强强项?又是如何扩大徐州汉文化城市品牌影响力呢?带着这些问题,近期,《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来到了江苏省徐州市,让我们随着记者的脚步,揭开徐州美丽的面纱。

得天独厚的文旅优势

首先,徐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徐州自古是华夏古九州之一,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拥有闻名中外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以及项羽戏马台、北魏大石佛、唐代燕子楼、苏轼放鹤亭、明清城下城遗址等名胜古迹,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次,徐州交通便利,网络发达。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高速铁路、观音机场客运通达能力日益提升。目前,徐州高铁(含动车)通达25个全国省会城市,通达比例达74%,与北京、上海、南京并列全国第一。观音国际机场开通至日本、泰国、柬埔寨、越南4条国际航线,香港、台北2条港台地区航线,同时机场航线覆盖国内22个省的省会及重点城市。

第三,徐州区位优越,人口众多。徐州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淮海经济区户籍人口超过1.2亿人,常住人口超过4600万人,人口众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徐州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市场占有率均稳居淮海经济区前三,虹吸效应日益明显。

第四,徐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文化旅游的发展息息相关。过去的徐州,大风起兮“煤”飞扬,如今已实现“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近年来,徐州相继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国字号荣誉。2018年,徐州更是凭借在城市环境改造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和现实成绩,荣膺“联合国人居奖”。

第五,徐州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美食超赞。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A级景区6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级乡村旅游区25家,星级酒店22家,全国旅游乡村重点村5家。徐州是彭祖故国,是中国烹饪的发源地。彭祖始创的羊方藏鱼、饣它(sha)汤(野鸡汤)等名菜名汤流传至今。据说,烤串也是起源于此,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就有形象记载。此外,还有八股油条、地锅鸡、把子肉、豆脑蛙鱼、烙馍馓子……。

第六,徐州经济总量攀升,综合实力增强。近年来,徐州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019年徐州GDP总量突破七千亿大关,达到7151.35亿元,江苏排名第6、淮海经济区排名第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名第27。

围绕“三线”补短板、强强项

徐州紧紧围绕故事线、旅游线、消费线,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走向远方,让旅游充满诗意。

第一,讲好故事,发出徐州声音。深入挖掘徐州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故事里的徐州,讲好徐州里的故事。开展专家学者评徐州、网红名嘴聊徐州、博物馆里说徐州、汉画像石话徐州、图书馆里读徐州、非遗戏曲唱徐州、诗词汉赋诵徐州、青春风采秀徐州、故事大王讲徐州、导游讲解夸徐州等系列活动,把徐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名人轶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州、熟悉徐州、爱上徐州。

第二,兴旺旅游,引客留徐州。一是抓重大项目。针对全市文旅项目“满天繁星,缺少月亮”的现状,强化项目带动,实施造月工程,积极推动大风歌城、园博园、徐州方特主题乐园、文庙街区、户部山历史街区改造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二是抓特色活动。推出“缤纷文旅·共享生活”春明、夏韵、秋实和冬趣四季文旅活动,2019年以来举办各类活动达350多场次,激发城市的生机和活力,让城市更精彩、让生活更多彩。三是抓区域协同。牵头成立了淮海经济区文旅融媒体联盟、淮海经济区景区宣传营销联盟、淮海经济区旅行社联盟等,搭建淮海经济区文旅协同发展平台,开展淮海经济区“联演、联展、联游、联研、联宣”五联文旅活动,共同打造“大美淮海”文旅品牌。四是抓宣传推介。创新宣传推广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展示徐州城市形象。组织全国知名媒体看徐州活动,集中宣发徐州旅游资源。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举办“我为徐州旅游代言”短视频征集活动,抖音关注度1757万居全国同类活动榜首;市、县(区)文旅局局长身着汉服集中代言徐州旅游的短视频累计点击量破千万。“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走遍五洲、难忘徐州”城市推介语享誉国内外。

第三,激活消费,培育新动能。举办2020徐州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推出汉风锦鲤优惠卡、汉风锦鲤红包卡和汉风锦鲤幸运卡,做到“天天有优惠、周周有红包、月月有大奖”。全市1280家文旅企业积极参与,发放红包16期3万多个,价值350余万元。发行徐州文旅惠民卡,实现“一卡在手,说走就走,一元游景区”。开展“国潮汉风·夜彭城”活动,聚焦“夜学、夜赏、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体、夜宿”八大业态,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让城市亮起来、让文旅热起来、让经济旺起来。户部山(回龙窝)历史街区、潘安水镇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

做大做强汉文化名片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大做强汉文化名片。以“舞动汉风”品牌为引领,着重实施四项工程。

一是国潮汉风·耀彭城。“国潮汉风”是传统文化与新潮时尚的碰撞,推动汉服、汉礼、汉乐、汉舞、汉宴等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举办汉文化旅游节、徐州文博会、汉文化论坛、徐州戏剧节等活动,“国潮汉风”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突出“汉服”元素,先后举办“国潮汉风·汉家霓裳”全国汉服设计大赛、“国潮汉风·礼衣华夏”全国汉服模特大赛总决赛、“国潮汉风”汉服嘉年华等活动,努力将汉服打造成徐州汉文化传播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是丝路汉风·汇彭城。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促进汉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邀请联合国官员中文培训团来徐体验汉文化,徐州汉文化声音传遍五洲。新加坡组织旅行团特别参加汉文化旅游节活动,点赞徐州文旅发展。“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古埃及文物特展”来徐举办,与两汉文化激情碰撞。徐州汉乐团、汉代精品文物多次出访美国、俄罗斯、法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展演展览,徐州汉文化赢得世界喝彩。

三是汉风华章·秀彭城。推出戏曲、音乐、舞蹈、评书等多种形式的精品剧目,带给游客情感和心灵上的认同和归属。创作原创音舞剧《汉风华章》、汉乐剧《汉乐华章》、长篇历史评书《大汉刘邦》等一批汉文化精品剧目,充分彰显汉文化之美。《徐州之夜·大风歌》室内实景演出成功推向市场,为游客带来唯美视听体验,“到徐州旅游必看《大风歌》”成为共识。徐州博物馆“徐博之夜”、回龙窝“汉乐之夜”、曲艺茶馆“非遗之夜”场场爆满。“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月光文旅消费新业态初步形成。

四是汉风清韵·润彭城。联合市纪委共同印发《关于打造“汉风清韵”廉洁文化品牌的意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塑造新时代富有汉文化特色的徐州廉政文化品牌。开展廉洁理论研究,挖掘梳理汉代廉洁制度、廉洁文化和廉洁故事,编印《汉代廉洁文化研究丛书》。创作廉政文艺精品,举办艺术党课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让百万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洗礼。立足汉文化景区、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小萝卜头纪念馆等打造“汉风清韵”廉政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游”项目,实现廉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古老的徐州正掀开崭新的一页!

/《经济》杂志、经济网 鲍婷婷 马明


0
上一篇: 河北易县:易水砚非遗技艺提升培训班开班
下一篇:河北省宁晋五中:新年音乐会助力打造县域文化品牌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