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文旅 >> 浏览文章

山西壶关:归乡赤子点亮文旅新篇 千年古村焕发生机

2025-08-18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在太行山脉深处,壶关县树掌村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既有千年古韵的厚重,又涌动着新时代的活力。树掌村紧邻太行山大峡谷,与晋城市陵川县接壤,省道长平公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不仅是连接晋豫的交通枢纽,更因一群归乡人的守护与开拓,正成为太行旅游环线上最亮眼的文旅目的地。

古村底蕴: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太行密码"

树掌村地处壶关县城东南约45公里,周边林草覆盖率高达75%,15万亩天然次生林如绿色锦缎铺展山间,神郊河穿村而过,滋养出凉爽宜人的气候,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晋豫古商道上的繁华重镇,"小北京"的美誉至今仍在当地老人口中流传。

漫步村中,时光仿佛在此放慢脚步。明代诸神观静静矗立在村中央,占地约两亩,作为村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庙宇建筑,飞檐翘角间藏着地方信仰的密码;新建的"树掌碑林"占地5000余平方米,156通碑刻涵盖真、草、隶、篆,既有书法名家墨宝,也有本地乡贤刻像,墨香与史韵交织,成为展示村落文化底蕴的新地标。

而最让树掌村人骄傲的,当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树掌龙灯。这一民俗瑰宝起源于中古时期的苍龙救旱传说,宋代成形,历经数百年传承愈发鲜活。龙身依年份不同,闰年十三节、平年十二节,总长约10丈,舞龙规则"死头活尾"独具特色:龙头缓动如沉思,龙尾穿梭似游弋,配合"蛟龙出水""龙擒蜘蛛"等传统舞姿,灵动中透着威严。表演时,牛皮大鼓模拟雷声,八面短音锵锣象征雨声,鼓乐齐鸣间,烟火升腾如云雾,灯光闪烁似星辉,120余人的队伍分工明确——吹牛角号者如龙吟震天,耍蜘蛛者以滑稽灵巧逗引龙头,舞龙四班默契配合,共同营造出"腾云驾雾"的奇幻氛围。

"壶关元宵无树掌龙,则群龙无首。"这句当地俗语道出了树掌龙灯的分量。1958年,它曾赴壶关晋庄村参与电影拍摄,影像传遍全国;在长治市(古称潞安府)的展演中,更是收获满堂喝彩。如今,龙灯不仅是元宵佳节的"主角",更成了树掌村文化自信的象征。

归乡力量:从"晋能专家"到"乡村创客"的初心之选

今年夏天,树掌村多了个热闹去处——林上农场露营基地。每到周末,天幕帐篷在林间铺开,烧烤香气与欢笑交织,年轻游客带着孩子追逐嬉戏,傍晚的露天小舞台上,吉他弹唱与太行晚风应和。这个由四位"归乡人"打造的休闲驿站,借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东风,迅速成了村里的"新名片"。

基地的核心缔造者冯李飞,一名共产党员,身上带着浓浓的"乡愁印记"。23年的晋城工作经历,让他从晋能控股集团压力管道项目的技术骨干,成长为懂技术、善管理的行业能手。但无论在城市里取得多少成就,老家的山山水水总在他心头萦绕。"在城里打拼半辈子,总觉得缺点啥。"站在露营基地的休闲区,冯李飞望着远处层叠的山峦,语气里满是笃定,"最后想明白了,缺的是对故土的牵挂。就想回来,实实在在为村里做点事,让乡亲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有份好收入。"

这份初心,与另外三位伙伴一拍即合。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的机遇——这条"黄金纽带"让城市与山野的距离骤然缩短,也让树掌村的生态与人文资源有了被更多人看见的可能。四人自筹资金,踏遍村子周边的山林沟壑,最终决定依山势打造露营基地。

如今的基地规划清晰:入口"吃饭区"飘着农家菜与烧烤的香气,小米粥、山野菜、本地土鸡是招牌,让游客一到就尝到"太行味道";中央"休闲区"散布着天幕、折叠桌椅,游客可在此喝茶聊天,看孩子在草地上奔跑;"露天小舞台区"则为篝火晚会、小型演出预留了空间,夜幕降临时,灯光亮起,歌声与虫鸣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基地虽刚起步,但周末和节假日的预约电话快被打爆了。"冯李飞笑着说,不少来自河南、河北的游客沿着太行一号公路而来,这里已成年轻群体和亲子家庭的"网红打卡点"。

文旅融合:从"单点闪光"到"珍珠成链"的蝶变

林上农场露营基地的走红,并非偶然。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树掌村文旅资源的"宝库",让散落的"珍珠"串联成璀璨的项链。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为这串"珍珠链"提供了最强支撑。过去,游客想来树掌村,得绕山路、蹚泥路;如今,一脚油门就能从城市喧嚣驶入山野宁静。露营基地的火爆,自然而然地为村内其他景点导入了客流。

白天,游客可先到诸神观探寻地方信仰的脉络,看古刹如何见证村落兴衰;再去树掌碑林,在碑刻间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书法艺术与乡土文化的碰撞;若恰逢龙灯展演或参观龙灯博物馆,还能近距离欣赏这项非遗的精妙——从龙头的精工细作,到龙身鳞片的墨画工艺,再到鼓乐与舞姿的配合,每一个细节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夜幕降临,露营基地又成了体验"山野浪漫"的核心。游客围坐篝火旁,听村民讲苍龙救旱的传说,看星空在林间闪烁,第二天清晨再沿着山间小径散步,呼吸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白天品文化,夜晚宿山野,这样的体验在别处很难找到。这种"动静相宜、古今交融"的立体旅游体验,让树掌村的文旅价值愈发凸显。

未来蓝图:2000万投资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冯李飞和伙伴们的规划里,林上农场露营基地只是起点。站在基地高处,他指向周边郁郁葱葱的山林,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度假、研学为一体的乡村微度假目的地。"

这份蓝图里,有诗意栖居的向往——在林间散落建设原生态小木屋民宿群,每间木屋都依地势而建,推窗可见山景,让游客真正"睡在风景里";有探幽揽胜的期待——修建蜿蜒深入原始次生林的生态步道,沿途设置观景台、科普牌,让游客在徒步中发现太行深处的珍稀植物与秘境风光;更有画龙点睛的巧思——一座横跨幽谷的景观吊桥,不仅将成为视觉焦点,更能连接基地与更广阔的生态腹地,让游览动线更丰富。

"民宿和步道项目已经在筹备了,"冯李飞说,整个项目建成后,能稳定解决村里的一些劳动力。"从基地服务到民宿管理,从农产品销售到生态向导,都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项目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现在看到家乡有机会,不少人已经在打听回来干事的门路。"树掌村党支部书记说,冯李飞团队的回归像一粒种子,在村里播下了"留下来"的希望。

古村新韵里的"太行答卷"

从晋能控股集团的工程专家到乡村建设者,冯李飞的身份转变,是无数心怀乡梓的归乡人的缩影。在树掌村,古老的龙灯仍在舞动,明清的院落仍在诉说往事,而露营基地的烟火、生态步道的规划、年轻人的回归,正为这座千年古村注入新的血脉。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如一条金线,将树掌村的绿水青山、古韵新貌串起;归乡人的初心似一团星火,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这里,既有"死头活尾"的龙灯传承着文化根脉,也有"归乡创业"的故事书写着时代新篇。

太行深处的树掌村,正用自己的方式作答——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共生,让乡愁与发展相融。这张答卷里,有古村的坚守,有归乡的深情,更有太行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份向往,终将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视佳聚焦 秦爱国 王伟伟


0
上一篇: 山西襄垣:灯火点亮露营经济 宝峰湖畔尽享清凉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