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对于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内蒙古丰镇市的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该市不仅有草原文化,还有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长城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
丰川大地上的长城遗址 摄/左彦辉
丰镇市长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该市境内分布有4道长城,分别为秦汉长城一道和明长城三道(明长城大边、明长城二边和明长城次边)。其中,秦汉长城从察哈尔右翼前旗西湾子村西南1.2公里进入丰镇市三义泉镇三岔口村,止于丰镇市麻迷图村山顶,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2.8公里,结构特点为土石混筑。明长城大边,东起浑源窑乡岳家梁,西到红砂坝镇小山村西800米处,全长75公里。沿大边烽台18座,东起浑源窑乡黑山墩,西到红砂坝西边墙村西部平山墩。明长城二边,东起阳高县守口堡猴儿山的镇口墩,西到丰镇巨宝庄镇十五沟西南2.2公里处,全长73公里,有骑墙敌台210多个。明长城次边,东起丰镇市浑源窑乡西施沟东南云门山区,西到马头山区。
丰镇境内“洪武长城”(民间俗称三道边)是最早的明长城遗存。丰镇隆盛庄地区曾是明长城大边上的重要关口——威宁口,镇东4公里双台山峭壁下有罕见的摩崖石刻遗迹,石刻主体文字外侧有边框,外围框宽1.1米、高0.95米,内围框宽1米、高0.85米。围框内刻有“大明洪武二十九年,岁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修筑隘口,东山坡至西山坡,长二千八十八丈,□□一十一里六,□烟墩三座”,共计56个字大多清晰可辨,石刻记载了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在这一地区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设施等。明朝洪武二年(1364年),明军北伐灭元,攻占大同,此后多次北伐,与北元对抗。通过石刻记载可知,今天分布于隆盛庄镇周围的这道明长城完工于洪武二十九年,是当时明朝最靠北边的一道防线,也是现存最早的明长城遗存之一。紧邻隆盛庄镇东侧长城沿线的猫儿墩,残高仍有8米以上,两层洞窑上下相通。据丰镇史志记载,烽火台第二层窑间曾发现汉代卷云纹瓦当,绳纹大型板瓦、绳纹简瓦和绳纹陶瓦,这些文物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弥足珍贵。
丰镇境内的明长城遗址 摄/张日娟
丰镇境内明长城遗址格局可以生动反映明长城的形态,具有明长城代表性意义。全长8851.8公里的明长城是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现存体系最完备的长城,山海关、八达岭等长城名胜均为明长城遗迹。明朝官方一直把修筑的明长城称为边墙或边垣,而且明长城修筑是根据形势,在古长城遗地或防御堡口连接起来,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建成的。丰镇境内的三道明长城分别在1396年、1544年、1549年三个时段修筑,从时间跨度、修筑成因、建筑特色看,都具有明长城代表特色的因素。例如,与山西省搭界的“嘉靖长城”是明长城的典型形态,官屯堡乡境内的“台地长城”是明长城建筑史的特例等。三道边墙的参差交错,在不同时期的沧桑变迁,生动见证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对抗、交流、交往和交融,对于追寻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
丰镇境内的晾马台遗存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的长城文化地标。“隆庆和议”的俺答汗封贡地点晾马台位于现丰镇市南城区办事处的三道沟(清朝称焦山)与南黄土沟(清代称焦山尾)交汇处。据史料记载,明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二十一日,明穆宗朱载垕与重臣高拱、张居正等朝议,采纳大同知府王崇古的奏议,与蒙古鞑靼部大汗俺答议和,封俺答为顺义王,隆重的册封庆典选在得胜堡边外地的焦山处进行,即今天的晾马台遗址。因得胜边外地马市在此台地有蒙汉交易时圈晾马匹的场地,故称为晾马台,又因山台上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八棱形,又得名八棱碑山。册封庆典举行之后,长城内外开设马市互易,俺答汗和三娘子亲自到大同得胜堡来参加开市仪式,北疆从此再无战事发生,长城的军事防御使命也就此转折。隆庆和议的达成,不仅确保了长城沿线的长期和平,而且扩大了明朝与蒙古的通商贸易,长达二百多年的明蒙战争对抗以双方各取所需告终。后在三娘子的推动下,明王朝帮助俺答汗建设起库库和屯(即今呼和浩特),并逐渐成为了蒙古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至此,长城功能由军事防御转化为交流纽带,晾马台则见证了内蒙古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发掘晾马台遗存的地标人文价值对于我们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研究“土木之变”、“庚戌之变”及隆庆和议等重要明朝历史事件,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地标文化价值和人文内涵。
丰镇境内明长城遗址景观特征明显。不同时期的长城都是倚高、倚险、倚界而建,丰镇境内的三道明长城实迹遗存明显,具有显著景观特征。成为蒙晋交界线的“嘉靖长城”地标特色显著,不仅有迹可寻,有据可考,而且堡、口、楼、墙、垣、台连线成景,边内大同市长城文旅开发初具规模,登上弥陀山可以一览这道长城景观。向东的官屯堡长城保存也很有规模。小边只在丰镇境内建成,可谓“丰镇长城”,独具特色。隆盛庄界俗称“三道边”的“洪武长城”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现存的油篓山长城、牛青山长城、双台山长城制高呼应,蔚然成景。遗存的摩崖石刻、猫儿墩台自成一景,总体垣迹明显,有碑可考,可以真切反映明朝初期的政治军事历史。三道边墙之间还有不少传讯墩(又称腹里接火墩),星罗棋布,极具研究价值。
丰镇境内长城文化相关资源极其丰富。丰镇市域与明长城文化密切关联的古镇、古台、古堡、古口、古市、古碑等古迹众多,而且有据可靠,丰富了长城资源内涵,奠定了进一步发掘的基础。初步统计,丰镇境内拥有长城墩台约200余座,2020年隆盛庄镇在古街修缮过程中一次性出土古碑29块。一系列与长城有关的地名、村名,如关头堡、口子村、五墩沟、七墩沟、九墩沟等都是长城文化的组成部分。丰镇之名源自丰川卫和镇宁所,这与长城沿线的镇宏堡、镇门堡、镇羌堡、天镇以及明“九边重镇”之“镇”一脉相承,可以说都是长城文化的一部分。
(文/丰镇宣传部 王芳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