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西省吕梁山区,这里曾经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小时候我们村300余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虽然我们村距离镇上三公里,但是一条清河之隔,却又变得那么遥远,真是“夹河千里远”。交通条件差,自然资源匮乏,地上没抓的——红枣,地下没挖的——煤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里才有了农用三轮车,个别家庭才有了14英寸黑白电视机,经济才慢慢活跃起来,比周围别的村还是更贫穷一些,家家户户都不富裕。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是村里公认的好人,在20世纪70年代当过六年兵,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无比忠诚。不管在部队时期,还是退伍回村务农之后都是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劳动模范,奖状、奖章和荣誉证书满满的一箱子。我的母亲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妇女,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但是颇有才华,裁缝、剪纸、画画、秧歌样样精通。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我,在精神上是非常富裕的,满满的正能量。不过,在经济上,我们家真的是太贫穷了。我作为“80后”,从吃玉米糊糊到窝窝头,一吃就是22年,一天一顿、雷打不动,一直到2002年我们家还是一天一顿窝窝头。后来我参加工作后,时常有朋友说:“今天我们吃个稀罕饭——窝窝头。”我说:“我真不稀罕了。”
我于1992年9月考上初中,11岁的我第一次到镇上读书。记得开学那天,因为自己是农村孩子,没出过门,比较害羞,在薛村中学大门口徘徊了一个小时,愣是不敢进校园,最后还是二姐把我拉进校园。上初中后,我住在父亲老战友家的一间旧房子里,寒冬腊月也没钱买炭生火,洗脸洗脚都是用冰冷的凉水。一天吃两顿饭,为了省钱,都是父母翻山越岭给我送饭吃。父母从家里往学校走,我从学校往家走,半路上在哪相遇,哪儿就是我的“餐厅”。为了让父母少走一段路,我一般都是跑步回家,自己尽量多跑一段路。从家到学校有条河,到了冬天才有小木桥,平时我们都要光脚渡河回家,春秋两季河水还是比较凉的。一天来回涉水四次,落下了腿痛的毛病,现在一到天气变化,腿提前就开始疼上了。
在我上初中时有过两次辍学经历,都是因为家里穷,自己想减轻爸妈负担,让两个姐姐继续读书。1994年第一次辍学后,年仅13岁的我积极动员三户邻居联合种植起了中药材。通过河南省卢氏县中药材公司购买种子,本来购买的种子是西红花,没想到长出来的却是草红花,最后以失败告终。返回校园又从初一开始读书。1996年第二次辍学后,15岁的我积极联系黑龙江省大庆市西瓜研究所,开始了西瓜发家致富梦。最后因为技术跟不上,抱着满地只有7斤(原以为可以达到70斤)重的小西瓜痛哭不止。后来,痛定思痛,重新返回校园,认真读书两年,终于在1998年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初中生涯,开启了高中学习生活。
上高中后,正是自己长身体的时候,一米七六的个子只有108斤重。那会儿在学校上灶吃饭,一顿饭我只吃一块钱,饭后总向老板要一大碗面汤喝,幸运的时候还能在锅底捞上几根面条吃,多少能充实一下我饥肠辘辘的肚子。每天晚自习下课后,我都要吃一大片妈妈给我烤好的窝窝头吃,再喝点白开水,方能安然入睡。
有一天,我们宿舍的几个小伙伴,打赌说看谁最能吃?有一位同学提出谁一顿能吃四袋方便面就算厉害。其他同学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我说我吃五袋也没问题。其中两个同学和我约好第二天中午打赌吃五包方便面,我欣然答应。到了第二天早上,同学估计我能吃了五包,又让我加成六包,我主动说我吃七包。到了中午,我们一起去了学校附近的小饭馆,一次下锅煮了七包方便面。在众同学的目光注视下,我20分钟就吃完了一大盆子方便面,后来觉得有点渴,又喝了两大罐头杯子开水。看客们目瞪口呆,吓得两位同学扶着我走路。其实我自己知道,这次终于是真正吃饱了,平时都是六分饱。
记得那是2000年的暑假,学校利用暑假时间提前补高三的课程。那时大姐大学刚毕业开始找工作,二姐还在上大学,是我们家最穷的时候。一天下午,有同学告诉我,你爸爸来看你了。我兴高采烈地跑去接父亲,以为父亲肯定是知道我没钱吃饭了,来给我送钱的。当时,我已经欠下灶上老板七十几块钱了。见了父亲后,我心想当着同学们的面给我钱不是更有面子吗。可是父亲却拉我往僻静的地方走。到了没人处,父亲说这次他是带着大姐到县城找工作的。走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毛一毛的五块钱。从村里到县城,父亲和大姐路费就花了四块钱。现在只剩下一块钱,回不了村了,来学校找我想拿三块钱。幸好我虽然赊账吃饭,还给自己留下五块钱以备急用。这次算是派上用场了。
2001年我考上了海南师范大学。父亲欣慰的同时,又开始发愁我开学交学费的问题。大姐上大学靠借钱,二姐上大学靠贷款,到我上大学借下的钱和贷款都没还上,家里实在是分文没有。父亲三天三夜没有睡觉,着急地在院子里劈柴,一不小心一个木屑扎在父亲的头上,顿时血流如注。父亲在地上抓了一把黄土按在头上,后来也硬是没有去医院包扎一下。看着父亲躺在炕上,我哭着说:爹,学费的事你不要操心了,我自己想办法,我一定把四年大学读完再回家。后来我找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姨一共拿了1000元钱,另外又借了1000元,奔赴海南上了大学。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下,我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活。上大学后,我通过勤工俭学、做家教、演小品、说相声、拍电视剧,独自边打工边上学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从小学到大学,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物质上贫穷,但是精神上富裕,家庭团结和睦。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心血,成为我们村唯一一家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的人家。而且我们仨现在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回忆起过去那艰苦的日子时,我们都泪流满面。艰苦的日子,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我们继承了父辈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经过严寒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文/山西省政协文史馆 邢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