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东宁市以“国家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创建”为契机,创新构建具有东宁特色的组织“强基”、服务“蓄力”、能力“赋利”三位一体高质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全体市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东宁”“平安牡丹江”建设。
组织领导、平台建设、责任落实“三位一体”,创新构建组织体系。
一是组织领导一体化延伸。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及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政法委、卫健局、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党政领导、卫健政法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推进机制。累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5次,工作部署协调会议12次,研究解决问题30余条,推动建成东宁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二是平台建设链条式覆盖。覆盖市镇村(社区)三级的综治中心完成规范化建设,推进“一厅四室”建设。建立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现有18个行政村、3个社区分别设立了群众接待大厅、视频会议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化服务室和心理咨询室。全市镇(社区)心理咨询师配备率达到100%。三是责任落实精准化闭合。结合实际,反复雕琢,多次推演,制定《东宁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责任单位职责分工,细化部门任务、宣传引导等重点工作,形成市委政法委、卫健局“大办”到责任部门的高效执行落实体系,实现清单化、责任化精准闭合。
预测防范、心理服务、专业诊疗“三位一体”,创新构建服务体系。
一是预测防范前端介入。及时转介干预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对全市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照“属地”原则和“属事属人,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责任,实行镇、村(社区)、公安派出所、监护人、村医5级管控措施。截至目前,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5.19%。治疗率99.59%,精神分裂症治疗率99.38%。二是心理服务分类跟进。市属23所中小学校均设立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课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5人。残联、民政局等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残疾人群体、社区智障人员和精神障碍人员提供康复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城乡社区工作局联合东宁市星火志愿服务团队,关爱社区智障人员,定期为智障服务对象及家属开展心理辅导团体活动。举办10余场心理健康有奖问答活动。三是专业诊疗省内领先。推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利用“健康龙江”小程序、家庭医疗服务团队,不断拓宽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为全市重点人群、企事业单位等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筛查1448人次,干预疏导506人次,跟踪随访53人次,为青少年、孕产妇等个人提供个性化咨询、疏导服务205人次。
资源整合、机制联动、政策扶助“三位一体”,创新构建能力体系。
一是资源最大化整合利用。着力培育专业咨询师、医疗机构专业人才、专业社工、心理健康志愿者“四支队伍”。市卫健局整合市域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网格员等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全市提供智力支撑。二是机制最活化联动共促。着力健全完善专业培训、筛查报告、分析研判、部门协同、转介干预、督导评估“六大机制”。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10场次,重点人员心理测评1500余人次、心理辅导600余人次,对3000余名留守老人、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慰藉。三是政策最优化扶助到位。严格落实各部门责任,形成横向协调联动、纵向反应迅速的运行机制。通过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东宁、健康东宁、文明城市创建等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提高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同时协调财政部门,严格落实政策奖补机制,提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执行力。
(文/东宁市卫生健康局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