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信丰县,有这样一位禁毒社工,她用五年时光将“冰冷”的戒毒工作化作温暖的生命救赎——她就是信丰县公安局626服务中心禁毒社工曾庆琳。从最初畏惧接触吸毒人员,到如今成为特殊“病人”的心灵灯塔,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禁毒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从抵触到共情:一场心灵的解锁之旅
2019年入职之初,面对形形色色的戒毒者,曾庆琳坦言“像掉进冰窟窿”。那些满身纹身的男性、举止轻佻的女性,加上充斥着争吵与怨怼的工作环境,让她一度想逃离。“那时我把他们叫做‘吸毒鬼’,下班躲着走,甚至担心家人被报复。”这种心理阴影在接触未成年戒毒者后彻底改变。
13岁的小丽因家庭破碎流落街头染毒,小芳则因对爸妈生二胎不理解而误入歧途。“看着这些本该绽放的花朵枯萎,就像看到自己孩子受苦。”曾庆琳自己也是养父带大的,从小习惯了“淋着雨往前走”,内心蜕变之后,她开始重新审视吸毒人员:“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也是值得怜惜的一条条生命”,她更懂得了为这一特殊群体“撑伞”的意义。
以爱为刃:重塑迷途人生的温度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只是病人,并非犯人”,这是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通过摸爬滚打的实践,曾庆琳逐渐摸索出“三步工作法”:第一步凭借耐心打破心理防线,第二步施予关怀重建生活信心,第三步善用资源助力回归社会。面对拒接电话的“丽芳”,她自掏腰包送去热饭;察觉到“小胖”的自杀倾向,联合心理咨询师开展长达数月的心理干预。最危急关头,她甚至垫付医疗费防止吸毒者肇事肇祸。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我们花的只是小钱。”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她五年累计自掏上万元帮扶资金的善举。在她的帮助下,辖区困难戒毒人员被纳入低保,有的获得创业贷款支持,在她的奔走互促下,与团委、妇联、疾控中心、银行等机构和部门建立起多维的帮扶体系。
静守花开:呵护生命待放的奇迹
每当看到戒毒者发来“今天找到工作了”“孩子考上大学了”的信息,这个平日坚韧的90后社工都会红了眼眶。这份坚守也收获了广泛认可:2023年,信丰县626服务中心获评“江西省优秀禁毒服务中心”,连续几年,县626服务中心被团委、妇联授予“先进集体”。面对赞誉,曾庆琳总是谦逊地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照亮,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执法刚性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便能激发出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在禁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曾庆琳的事迹告诉我们:禁毒工作不仅是法律执行,更是人性救赎,她用女性“天使般”的细腻与坚韧,诠释了新时期平安守护者的担当。
(文/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公安局 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