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2020年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现场评审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紧扣全省“十四五”时期“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按照“奋力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的目标要求,推动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遵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创新融合特色发展之路。
办好职业教育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给予学生更多人生出彩机会的重要平台。坚持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优化职业教育,是赋技赋能、促进就业的根本导向;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培养更多既懂政策、又会技术的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加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赋技赋能,是职业教育之导向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勤耕不辍,砥砺奋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活校、特色兴校、双技亮校”发展战略,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党建引领把方向,思政贯穿凝聚力。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立修身之德、授就业之能、育创业之才”为办学理念。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主导权,把加强思政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力量源泉。
创新育人机制,成就出彩人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文化的传承地、技术技能的开发地和人才培养的集散地,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中央战略部署和现代职业教育精神,紧扣“遵义红”和丰富多彩的遵义文化,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整体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于2014年提出“红色塑魂、蓝色致用、绿色出彩”的校园“彩虹”文化建设。
图: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全景
“红色塑魂”,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蓝色致用”塑造工匠精神,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双创能力;“绿色出彩”加强身心锻炼,实现知行合一,成就出彩人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彩虹文化”育人机制。打造“红色故事红在遵职、红色信仰红满遵职、红色文化红遍遵职、红色精神红动青春”的“四红”工程,探索形成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课赛融合、校馆融合、理实融合体验式教学模式。
红色塑魂,“彩虹文化”育新人。近3年来,学院200余名师生递交了入党申请,50余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1%的学生都加入了各种社团,52%的师生参加了志愿者。
蓝色致用,德技并修育人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确立了“立足黔北、服务城乡、强农兴工、助推‘三宜’”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双高”建设的发展转型中,通过职业技能提升,培育工匠精神,树立了职业教育自信。近年来,师生荣获省、市科技发明、创新创业奖20余项,国家级别奖项26项、省级技能大赛奖85项、市级技能大赛奖200余项;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就业满意度达85%以上。
绿色出彩,培育人生方向。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催生出一批教学科研成果,造就了一批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和优秀教学团队,学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吸引大量优质生源。在校学生人数也由2014年3000余人猛增到2020年的12000余人;连续三年,实现就业率96%以上,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累计贡献了上万名专业技能型人才。
“彩虹文化”将学生职业、就业、创业教育需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通过生涯教育、社团活动、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日常服务管理等,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让职校学生在树立自信中找准人生方向。“彩虹文化”获得2018年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瞄准遵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调整专业结构,“做强财经类专业、做特农业类专业、做实工程类专业、做活服务类专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围绕遵义辣椒、花椒、竹产品、黔北麻羊、中华蜜蜂等特色产业,建设了植物组培实验室、种子资源库、食品保鲜研究实验室,形成研究与种植、加工的全产业链结合。
在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结合遵义产业发展实际,纵深推进校企结合、产教融合,持续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真正把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培训产业工人的“摇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能力水平,努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力争遵义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和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文/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凌 图/胡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