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生活在贫困的乡村,父母期望品学兼优的他考上医学院后远离落后的乡村;他又是父母眼中的“判逆”,医学院毕业后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大城市医院就业机会,偏偏执拗回到村里当了一名村医,他要用所有学长为乡亲医贫医病。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
图为谭树德在村卫生室为村民诊疗
谭树德,1978年12月出生,中西医结合全科执业助理医师,现为明水县树人乡稻田村卫生室负责人。
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而高超的医术,满足了农村群众的初级医疗需要。工作23年来,他用双脚步丈量了这片土多情的土地。将最美的青春年华全部入味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济世情怀。
树人乡稻田村,远离乡政府。每当乡亲有个头疼脑热啥的,只能在村卫生室诊疗。如果是急性病症,送乡医院都来不及。因而全村人的身体健康都“押宝”似的押在谭树德身上。他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提子有多重。全村多少户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谁患有高血压,谁患有脑梗后遗症等慢性病,谁家的手机号多少,谁常年服用啥药,谁的身体要出现“信号”,这些,都清清楚楚地记在谭树德的心中。他的兜里天天揣着听诊器,身边常带血压计,走到哪听到哪,测量到哪。
图为谭树德对村民健康宣教
疫情期间,村卫生室是第一道疫情防线。他不但每天按工作要求去给隔离人员上门测量体温,而且还去患慢性病村民家中诊疗,每隔二三天就得上门进行测量血压、测量体温等诊疗。因为这些慢性病村民也是他的“心病”,隔三差五的就得送药上门。
村民常大爷86岁,有心脏病与脑梗死病史,走路一瘸一拐,冬天几乎不能下地。而谭树德每周最少一次的上门诊疗,而且送药上门。对于贫困村民,他的原则是有钱没钱都吃药,自己给村民垫付药钱。年末有钱就还他,没钱就拉倒。乡里乡亲的,有什么比纺长乡亲的生命线还重要呢?
疫情严重期间这,这个村72名患慢性病的村民都按时接受谭树德的诊疗。“孩子,疫情这么严重,你就别来回我家了,我怕传染给你。”很多村民都这么关切地说。但疫情多么严重,也没有阻挡住他一心为民的脚步。
“今天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吗?”谭树德一边用体温枪对着村民黄大娘额头一边问候道。这是他连续上门为患慢性病村民服务的第12天。
“体温正常,按时吃药,饮食要清淡,不能太油腻。”他再三嘱咐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户慢性病村民家。他的工作也由管慢性病向慢性病与传染病共管拓展。
除了做好慢性病与传染病共管拓展工作外,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只要一有空,便又扮演着志愿者等身份,在村级卡口点上工作,确实累了就在桌子上趴着休息,饿了就吃方便面充饥。村干部们考虑到他工作量大,让他回家休息,可他总是那一句话“不累,反正回家也没事儿”。
图为谭树上门为慢性病村民测量血压
2021年冬,稻田村被洁白的雪花笼罩着,冰冷的寒风吹打着寂静的村庄。谭树德刚吃完早餐,就提着医药箱进村入户走访,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踩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向前行走,走了一家又一家,双脚沾满了泥土,头发堆积了白雪。那段艰苦的岁月,谭树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他热爱已久的事业,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呵护健康。
做实签约履约服务,打通服务群众零距离。在一农家小院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站在家门前依依不舍地和谭树德告别。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因患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疾病。为帮助老人治病,谭树德每隔三差五就去帮助老人测量血压,免费送药上门,关心关切老人的身体健康。
“谭大夫不仅医术好,人品还很好,总是让病人花小钱看好病。”在村民心里,谭树德就是自己血浓于水的家人;在谭树德的心里,村民就是自己的亲人。
为了方便四乡八邻的乡亲看病,谭树德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周末。遇到年老体弱的村民,不仅会亲自服务上门,半夜也经常出诊,只要有病人,他都能坚持随叫随到。
治小病、管慢病、防大病。对此,他坦然表示,“在这里工作不分上下班时间,作为基层的普通村医,也就意味着是24小时全天候的医生。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马虎,时间对于病人来讲就是生命,不能让病人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谭树德的工作很扎实,无论公共卫生服务,还是基本医疗服务,都做得很好。”树人乡乡卫生院院长项羽说。
大爱无疆,奉献不止。在村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谭树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充分发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村医的责任与担当。
(图、文/明水县委宣传部新闻组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