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持续创优“三无三可”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量质齐升行动——“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委工信工委委员、市工信局副局长张立堂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太原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下面,围绕工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提升的工作举措和发展成效,作一简要介绍。
一、从政策扶持和服务企业方面,让环境更优
在优化政策供给上,今年以来,太原市工信领域陆续出台《太原市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太原市支持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太原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传递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态度,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在促进政策落实上,按照省专业镇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太原市省级专业镇1:1配套扶持资金;落实省重点产业链培育激励政策,组织链主、链上企业申报营收进档、协作配套、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奖励资金,让政策红利尽快直达企业。组织中小微企业申报省级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奖励,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半年,我们将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就各县(市、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评估。
在提升服务效能上,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帮扶企业机制,大兴调研之风,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深入企业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加强生产要素保障,指导企业稳产增产。特别是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已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个,省级63个。
二、从产业链和专业镇建设方面,让支撑更稳
在产业链建设上,围绕打造6条千亿级产业链目标,构建以“链长制”为引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企业、项目、技术、资本、招商“五清单”,促进多链耦合。优化存量,推动15户链主、264户链上企业上下游产销对接、协作配套,梯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做大增量,创新“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支持链主组建产业联盟、以商招商。上半年“链上”新开工及储备项目62个,在建项目115个,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专业镇建设上,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聚化方向,推动“开发区+专业镇+产业链”联动发展,因地制宜、梯次培育省、市、县三级特色专业镇。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电机、碳纤维、半导体、不锈钢制品、花卉等5户市级专业镇和15户县(区)级专业镇;清徐老陈醋省级专业镇规模居全国醋产地区域之首,带动10万劳动力就业,加快跻身全国一流的产业名镇。
三、软环境和硬支撑的同步优化,让企业更强
在数量规模上,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4户,总数达到828户;六条重点产业链净增链上企业20户,达到294户,产值占比近70%;省、市两级专业镇市场主体增量10%以上,达到185户。
在企业培育上,上半年“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44户达到序时进度,21户上规入统,新入库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61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2户,分别占全省的39%、37%,预计今年分别新增100户、5户。
在结构优化上,上半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占比77.6%,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比62.7%,高出全省3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增加值占比均超过两位数。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45.2%;新材料产业增长13.1%,贡献率84.9%,增长支撑多元化。
在发展质量上,焦化行业焦炉全面进入“7米时代”,3户重点企业单品能耗全部达到国家标杆水平。累计培育16户国家级绿色工厂,110户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4户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8户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7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加速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太原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日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壮大。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推动中小企业走深走实“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综合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好政策落实,深入贯彻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省民营经济发展30条、23条等政策措施,健全统计监测分析、发展考核评价等制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扶持激励,对首次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同省级财政等额奖励;对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同中央财政当年等额奖补。三是强化金融支持,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方案,定制专属信贷产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投融资对接服务。四是加大服务力度,持续抓好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在中小企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公共服务机构,为企业在政策咨询、技术创新、融资租赁、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文、图/太原市政府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