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说,“八月未完,九月将到,论天气,这是北京最好的时候。”在这个“北京最好的时候”联系到卢磊,他正在清华大学设计院实习。4年前,卢磊毕业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中学,以709分丽江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习。
“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山的那边是什么,从大山里走出来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山的那边不仅仅是林立的高楼,闪烁的霓虹,更是很多的希望和可能性。”卢磊说,“来到清华以后,我的认知和眼界都得到了无限的延展。”
卢磊在清华大学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供图/卢磊
卢磊的家乡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曾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过去这里教育水平落后,教学资源匮乏,孩子们上学的教室是简易的木板房,活动的操场是坑洼的沙子地。据卢磊回忆,他读初中的时候,身边还有很多同学翻山越岭跟着爷爷奶奶从偏远的山里到县城来读书,他们的爸爸妈妈大多去到外地打工,挣钱寄回家里供孩子上学。孩子们住在学校破旧老损的宿舍楼里,条件好点的就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陪读;经济拮据的就找个空地,用空心砖搭棚子,仅盖一层塑料薄膜防雨防风,千方百计供孩子在县城里上学。艰苦的物质条件阻碍不了一颗颗追求知识、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热忱的心。
随着2016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制订“专项资金+X项目”对宁蒗进行对口帮扶后,为小凉山教学水平的提升按下了加速键。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的基础上,结合宁蒗教育实际情况,进行了“造血”式的教育扶贫。在修筑崭新的教学楼、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善校园软硬件设施的同时,特别投入550万元实施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就学不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难等突出问题,1168户贫困家庭学生从中受益。“求学难”“教学环境差”等问题成为了过去式,小凉山孩子求学之路上的荆棘被扫除,愈发的平坦光明。
2019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投入200万元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在宁蒗县民族中学开办“海安班”。当年首届参加高考的“海安班”就创造出一个“教育奇迹”:全班平均分跃居全市第一,培育出了宁蒗本土第一个清华生。卢磊是第二届“海安班”的学生。2020年高考,在多方资源的大力支持下,“海安班”继续勇创佳绩,平均分高达616.60分,连续两年蝉联全市第一。卢磊也在云南全省17万理科考生中排名第59,圆梦清华。
卢磊认为,作为千禧一代,他们生长在最好的时代里,是社会各界的奋力托举,给了山里孩子一个平视世界的机会。父辈“背着洋芋荞麦求学”的困境成了历史。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学弟学妹像他一样,走出大山,看到山那边的美丽和璀璨。卢磊计划毕业后,回到云南,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将自己曾经得到的温暖帮助继续传递下去。
美丽的清华大学校园一角。摄/龙芸
从小凉山到清华园,地理距离2793公里。这条路,坐飞机需要3小时,卢磊走了18年,1959年成立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用了整整一个甲子。
卢磊到清华大学新生报道后的两个月,2020年11月,宁蒗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往后每年,都有更多的孩子从小凉山考往全国各地,获取知识,茁壮成长,继续书写着教育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的奋斗篇章。
(文/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杨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