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从“十三抗”说起的一部万人史诗

2024-10-30 来源:经济网 未知   加入收藏

内蒙古赤峰历史沙化总面积高达4010万亩作为京津、辽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全国、全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生态保护是“国之大者”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直是赤峰人的使命和担当现在我们就从一个治沙人的32年说起。

陆文生:誓把荒漠变绿洲

他叫陆文生,1992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专业毕业的他,毕业的当年,就被分配到了赤峰市林业治沙管理站,32年来一成不变的工作就是治沙造林及生态保护,同时也见证了赤峰防沙治沙飞速发展的光辉历程。


 众人踏出“十三抗”

1997年到2002年期间,陆文生担任翁牛特旗响水沙地42万亩综合治理项目技术指导工作,那时候站在西边的沙山上放眼望去,一眼看不到边的是茫茫沙海,没有植被,也没有公路。

为了向沙地里运树苗,大伙儿连扛带推,一个沙包接一个沙包的过,扛过了至少十三处,后来当地人都管这条路叫“十三抗”。

沙漠里“拔起来”的人

因为条件艰苦,技术人员每天自带干粮和水壶,天不亮就开始长途跋涉,到达沙漠里的施工现场开展工作。中午饿了就找个背风坡,喝着冷水啃着干粮。看见沙尘暴的黑云吹过来,大伙儿赶快背风原地坐下,用一件单薄的风衣抵抗二十多分钟。

风沙过后,有的人都站不起来,后背的风衣被20多公分厚的积沙埋住,得由旁边的两个人给拨起来。

一代又一代的“绿色执念”

虽然艰苦,但是大家都很乐观,看到一株株栽下的树苗,就像看到了一抹抹绿色的希望。陆文生表示,希望通过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治住沙害,改善生存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造福子孙后代。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指导科学造林的这个治沙实践,努力地把美好的生态蓝图描绘在赤峰的大地上。


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已经是过去式

赤峰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如今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书写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壮丽篇章,这背后凝聚着无数赤峰儿女的心血与汗水。

几十年来,赤峰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理念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增绿、增效、增收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大力推进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


目前,赤峰市森林面积达到437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前不足5%增长到33.52%,草原面积4026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了64.18%,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均位居全区前列。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1994年第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3995.67万亩减少到2661.9万亩。全市流动沙地逐步向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化,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逐步减少,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达到65%以上。

在历史的峰回路转中赤峰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绿色攻坚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先后被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谱写出一部又一部荒漠化地区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壮丽史诗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积极力量。   

(图文/贾特琳 刘忠友 贺兰思乐)

 

 

 


0
上一篇: 内蒙古敖汉苜蓿栽培技术规范通过技术审查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