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加工车间、统一的工作服、整齐的操作台,环环相扣的生产工序,几十名工人们正各司其职,忙碌又熟练地打包着当天要出货的腌牛皮、腌鸡脚、腌腐乳等佤族风味腌制产品,曾经的佤味特色小吃已然变身成为了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的“网红美食”。
图为工人们正在装罐佤族风味腌制品。摄/孙华
“热情似火”的辣椒、别具风味的苤菜根、软糯筋道的牛皮,在对美食情有独钟的佤族人民手中“变幻融合”,形成了一道独具风味的美食——佤味腌牛皮。近年来,佤族风味腌制产品搭上电商直播的“快车”,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消费者青睐,这种融合了佤族独特烹饪技艺与丰富自然食材的美味,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佤族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探索“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吹起特色产业振兴“春风”,形成一套成熟的佤族风味腌制品生产加工技术,获得了市场认可,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这份源自大山深处的传统美味,正在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从隐在深山到家喻户晓,佤味腌牛皮成功“出圈”。
图为等待腌制的鸡脚。摄/孙华
“佤味腌制品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市县的客户都很喜欢我们的产品,我们每年能销售50万瓶左右,年营业额可达到2400万元。”阿佤莱佤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亚玲介绍道。曾经她也是一位爱吃佤味腌牛皮的食客,2023年,她成功创办阿佤莱佤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做足“辣功夫”,研发出适合大众市场口味的佤族风味腌制产品的同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按照“加工企业+商超+电商”的产销模式,助推佤族风味腌制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现在佤味腌制品加工公司建起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西盟县中课镇中课村村民艾给说道。
图为工人正在打包佤族风味腌制品。摄/孙华
近年来,佤族风味腌制产品从传统手工制作升级为标准化加工,催生发展成为独特化、差异化明显的地方特色产业,多渠道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佤族风味食品加工对小米辣、大蒜、黄姜、苤菜根等蔬菜配料需求量大,蔬菜配料种植也逐步从农户零星种植发展到规模化种植。“以前我们种苤菜根都是自己食用,剩下的拿到镇上去卖,也没有好价格,现在有专门的渠道来收购,收入也比较稳定。”中课村的苤菜根种植户岩放对此深有感触。只有不断拓宽“土特产”的销售渠道,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因此零售店也成为了销售佤族风味腌制产品的良好端口,“以前我的小店货品种类较少,也很零散,收入不可观,是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指导我适当引入土特产、佤味腌制品等特色商品,不仅能够增加客流量,提高店铺整体盈利水平,还能为家乡的好产品做宣传。”零售户叶南开心地说道。
随着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佤味腌牛皮、腌鸡脚等佤族风味腌制产品成为了当地稳就业、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按照现在这个趋势,我们的产品市场接受度很高,订单会越来越多,下一步,我们计划增加设备,不断改进生产流程,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单产品销售。”周亚玲说道。
(来源: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