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丰镇市红砂坝镇打造“枫桥式”综治中心 绘就基层长效治理新“枫”景

2024-12-19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2024年以来,内蒙古丰镇市红砂坝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和乌兰察布市委、丰镇市委工作安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率先在全市打造规范化、实体化运行的“枫桥式”示范综治中心,探索创新运用矛盾纠纷“五步工作法”调解模式,努力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全镇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2起,化解率100%;信访总批次、人次分别同比下降37.5%、50%,未发生“进京赴区走市”上访情况,实现把各类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丰镇市红砂坝镇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法律服务所和村级调解委员会作用,建立了一体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形成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谋划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一中心”,实现群众诉求“一扇门”受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由镇党委书记统筹抓总,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牵头负责,按照“四有”标准(有牌子、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全面加强设施建设,整合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信访等部门7名工作人员(含1名执业律师、1名心理咨询师)入驻,建设占地面积200余平米的“一厅一办两站四室”(群众接待大厅、社会治理办、信访代办工作站、12345热线工作站、矛盾调处室、法律服务室、心理咨询室、视频研判室)乡镇级综治中心,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工作模式,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中条块分割的治理短板。今年以来,镇综治中心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受理群众矛盾纠纷38件,化解36件,调解未果导入司法程序2起,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12345热线工作站受理工单78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100%。

(二)织密“一张网”,实现风险隐患“一台账”排查。采取重新划分网格、强化网格配置、健全工作机制等措施,对网格化工作进行系统重塑、制度重构、流程再造,以村为基础划分了79个网格,配备了79名网格员,组建了镇党委小组、村干部、驻村单位、网格员、平安志愿者和热心群众的“5+1”网格化服务力量,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摸排工作,对于排查出的问题,精准按照邻里纠纷、婚恋家庭、征地拆迁等方面分类梳理、建立台账,有效破解网格化治理空转失灵、虚化弱化、底数不明等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今年以来,入户走访859户、1900余人次,上报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21件,直接化解小矛盾小纠纷104件,帮办代办村民受理事项1324件。

(三)活用“一机制”,实现疑难矛盾“一揽子”解决。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建立了预防排查、分级化解、部门联调、包案调处、督办代办等化解矛盾“五步工作法”,采用“分级诊疗”和“坐堂会诊”方式,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施策,力求将矛盾纠纷彻底化解。以集大原高铁涉征地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为例,木匠沟村6户持有林权证村民与17户无证村民因为补偿费用分配问题发生纠纷,村网格员郭某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镇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受理案件后立即派出“调解工作队”对当事人、村委会进行了走访调查。经调查,6户村民提供的林权证年代久远,笔迹模糊不清,无法确定产权人,无证村民对于6户持证村民的林权证不认可,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镇党委组织公安、纪检、司法等部门,邀请本村2名“五老”人员成立工作专班进行会商研判,同步委托第三方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司法鉴定,鉴定结果显示6户村民的林权证真实有效,最终依据鉴定结果,将总补偿费的26.1%由无证的17户村民平均分配,总补偿款的73.9%由6户持证村民平均分配,土地纠纷案得到妥善解决。

(四)组建“一专班”,实现重点人群“一条链”服务。坚持惩防并举、宽严相济、特殊预防工作原则,组建重点人群稳控专班,加强对全镇95名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对24名安置帮教人员逐人建立帮教小组,落实动态管理和帮扶帮教等措施,做到行知动向、动知轨迹。对67名精神障碍患者,定期开展筛查和随访,逐人签订监护协议,建立《监护档案》,将其中7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落实“五帮一”(监护人、村工作人员、精防医生、民警、网格员)稳控措施,2名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对4名“三失一偏”人员每周进行一次“上门坐诊”,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帮助其消解社会戾气,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二、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红砂坝镇坚持把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办好两件大事的着力点和基础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打造“枫桥式”示范综治中心,以“有解思维”将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转化为丰镇实践。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一个地方“枫桥经验”运用得好不好,基层治理效能高不高,与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切实发挥领导作用密切相关。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中,红砂坝镇镇、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镇党委书记带头研究,其他班子成员领办先行,因事施策研究破题方法,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矛盾排查化解“五步工作法”。在实际工作中,镇党委“向上”随时请示报告工作进展情况,高质高效推进综治中心建设;“向下”积极调动“乡贤”“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和网格员等人员力量的积极性,配合基层政法单位开展工作,进一步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形成基层治理“大网格”。

(二)强化资源整合是推进阵地服务前置、中心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综治中心作为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不仅承担着“工作联动”“矛盾联调”的职责,还应具备“平安联创”“治安联防”“问题联治”等功能。一方面,红砂坝镇将场地进行整合完善,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原则,按照功能集中、方便服务、适度分离的要求,将200余平米的场所划分为集矛盾调解、信访代办、法律服务、视频研判等8项工作功能区,实现集约办公、联系群众、了解民意、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将人员力量进行整合,协调派出所、司法所、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信访、纪检、民政等多部门工作人员入驻,规范化、专业化解决群众各类诉求。通过两个方面的资源整合,乡镇级综治中心真正成为了汇集社情民意的“前哨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参谋部”、应对重大风险的“主战场”。

(三)优化工作机制是部门协调联动、凝聚工作合力的坚实基础。综治中心是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要想既快速响应、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制度的实际运行。学习借鉴社会治理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他山之石”创新思路举措,在健全优化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今年以来,中央政法委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先后就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出台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立足实际考虑到红砂坝镇存在高铁征地拆迁纠纷、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细化制定预防排查、分级化解、部门联调、包案调处、督办代办,并延伸探索评价回访和问责奖惩实操办法,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落实,有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

(四)加强能力建设是基层治理创新、破局破题解难的有力抓手。当前,乡村矛盾纠纷主体日益多元、涉及的行业领域类型日趋多样,在综治中心运行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简单易处理的矛盾纠纷会因处理不当、久拖不决,导致激化升级、矛盾上行,细思问题的根源,既有干部服务观、政绩观的偏差,也有工作衔接、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但着眼现状亟待改进的是干部职工能力建设的方式方法。红砂坝镇在学习先进地区社会治理经验的同时,探索提升队伍能力素质的方法,以法务知识技能培训、重点人群数据分析、视联网研判讨论和治安防范活动等为契机,逐步强化干部、网格员作为基层末端的态势感知能力、风险防范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人员工作方式切实由被动“堵风险”向主动“查漏洞”转变。

下一步,红砂坝镇将扎实开展好为期半年的“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化解的新路子、新机制、新方法,把做法坚持下来,把经验分享出去,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丰镇、法治丰镇贡献力量。

(文/丰镇市委办公室  杨佳雄)


0
上一篇: 情系烟田,筑梦乡村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