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笼罩着峨山县岔河乡,晨雾刚散尽,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烟草学会秘书处、群团工作处联合玉溪市烟草学会、峨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成的慰问采访组已驱车驶入乡间。一场以“新春走基层”为主题的慰问采访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烟草产业发展情况以及群众的生活状况,不仅为零售户、烟农送去了节日的关怀,为这个滇中乡镇的节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暖。
零售户的“转型记”:从传统小店到现代终端的跃迁
在岔河乡嘉禾小镇的小米辣便利店,店主黄荣金夫妇正忙着整理货品,慰问组便将菜油、大米等慰问品送到黄荣金手上。这家以店主泼辣性格得名的小店,如今已是“云香印象”现代终端示范点。黄荣金笑着回忆:“以前店里布局杂乱,烟草公司客户经理手把手指导调整陈列,还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现在老客户多了,日用百货和副食品批发量翻了几番,年毛收入有三四十万元。”他们身后的货架上,货品陈列区灯光柔和、标识清晰,与整店的现代化风格相得益彰,这正是峨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近年来推进零售终端建设的明显效果。
沿乡道前行,志凤商店的招牌格外醒目。店主倪志凤的店铺去年11月完成改造,如今俨然有了“城里商超”的模样。得益于地处多个乡(镇)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她的店铺不仅吸引过路客商,还成了当地农特产的展销窗口。“本地野生蜂蜜、谢札村核桃、河外村大米……十多种助农产品每年能增收好几万。”倪志凤说。在这里,慰问组还遇到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配送员董学林正在为志凤商店送货,他见证了这些年全县零售户的发展变迁。这位从业19年的老配送员感慨:“近20年里,看到好多的零售户从‘小商贩’变成‘大老板’,他们店铺生意和日子真是越来越红火,自己也不由生出些成就感。”
而在岔河供销社宝莉农家店,店主柏锦发则借助供销社的品牌效应,即便门外马路市场搬迁,依旧客流不断。“烟草公司客户经理帮我们分析消费群体,建议增加节日礼盒和土特产组合,现在还吸引了一些外地客。”柏锦发说。这种精准服务,正是峨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理念的延伸——通过优化流程、送证上门、定期培训,让零售户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规范”。
烟田里的“共富经”:小农户与大产业的共生之路
同行的岔河乡乡长王俊刚介绍,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占比超四成,但留下来的村民种植烤烟收入不错,烟农在烟后种植蔬菜以及轮作鲜食玉米,烤烟产业也为当地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保证财政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就业、支持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贡献突出。烤烟种植是岔河乡最成功的一个规模和效益并重的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当中助农增收效果最明显。“烤烟产业是乡里财政增收的‘压舱石’,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他列出一组数据:2024年,全乡因烤烟种植带动烟后蔬菜、鲜食玉米轮作8000亩,户均增收2万多元,吸纳本地就业超2000人。
慰问组来到河外村赵振华的家里,47岁的赵振华在接过慰问品后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我家5亩烤烟收入,再加上烟后种花菜,亩均收入轻松过万。机耕、植保、化肥都有补贴,咱只管种好地。”
61岁的高强、张玉琼夫妇在自家种满花草的院子里接待了慰问组一行人。高强说,他家流转的50多亩烟田正在备耕,去年种烟收入17万,加上白菜收入三四万元,比其他在外打工纯收入都高。高强的儿子高富海原本也在外地务工,看到家乡政策利好,毅然返乡:“现在用无人机植保,省力又高效,还能照顾父母,并不比年收入十来万元的打工差。”
河外村鹏展村民小组的集体烟田更成“共富样板”。村干部龚琼华介绍,村里统一流转39亩土地种烟,年集体经济增收23.8万元,还为年纪稍大等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提供烤烟移栽、采摘烟叶、分拣等岗位,每年发放工资4.3万元。“烟田轮作水稻、番茄,又能增收六七万。烟草公司还定向帮扶脱贫户,光是无人机植保补贴就覆盖了全村。”这种“产业+就业”模式,与峨山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三送”活动中“填需求、解难题”的实践不谋而合,凸显出烟草系统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枢纽作用。
乡村振兴的“生态链”:从单一扶持到全域赋能
烟草产业的带动效应,在岔河乡已形成“链条式”反应,更深层的改变在于观念,书写好烟火人间处的乡村振兴答卷,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慰问活动现场,玉溪市烟草学会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送物资,更要送技术、送理念。”近年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组织烟农培训、推广绿色种植、搭建助农销售平台,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正如志凤商店里将农产品收拢后进行包装,有的产品还在包装上打上码,这种品质管控思维,正从烟草产业链渗透至整个乡村经济。
文山村4个村小组的群众去年通过用水改革,就增收了200多万元。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岔河乡文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文兰对前来的慰问采访组一行谈起此事便滔滔不绝。她说,自烟草部门投资130多万元从7公里外引来泉水到村里水库,便彻底破解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季节性缺水难题,除传统烤烟外,蔬菜、中药材、水果等各项产业也发展了起来,形成了"烟叶+多元作物"的立体农业格局。去年全国两会回来后,熊文兰又带领干部群众筑巢引凤,引进3家农业龙头企业,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工业辣椒订单种植,就在基地上解决了100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
待慰问采访组驶离岔河时,集市上零售户招呼顾客,村寨里烟农的谈笑声、孩童的嬉闹声交织成曲。这场“新春走基层”活动,不仅是一幅烟草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的微缩画卷,更揭示了产业赋能的关键逻辑:以专业化服务提升个体竞争力,以规模化经营激活集体动能,以全域化治理筑牢发展根基。
正如受访烟农所言:“以前觉得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才知道是‘靠技术吃饭、靠政策致富’。”在这片滇中红土地上,烟草产业的“金色脉搏”,正跳动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节拍。
(文/郑义、郑绮靓 图/周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