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景凤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3+N”工作法,以阵地、机制、服务三力为核心,融合N种特色举措,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点心之桥”,创新服务模式,精准触达民心。
一、夯实阵地之力,筑牢服务根基
阵地建设是党群服务中心发挥作用的基础。景凤镇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对各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空间布局,压缩不必要的办公场地,将更多空间腾出让位给便民服务,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整合民政、社保、医保等多个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办理。同时还拓展出丰富多元的功能区域,打造了宽敞明亮的党群活动室,用于开展各类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村民议事会等,让党员和群众在交流互动中凝聚共识、共商发展;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重新规划书架布局,按类别分区摆放,淘汰老旧书籍,补充农业技术、儿童读物等新书,增设阅读休闲区,升级农家书屋;同时设置了文化活动室、特色功能室、多功能活动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满足党员学习、群众培训、文化活动等需求。
二、优化机制之力,保障高效服务
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景凤镇建立农村“两委”干部坐班值班、为民服务代办制,制定《党群服务中心值班制度》,明确每周一至周五(早8:30至晚5:30)为固定开放时间,节假日安排轮班值守,确保“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活动常举、群众常来”。景凤村返聘离任主干高永世和杨成义担任村务顾问,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坐班,调解纠纷,维护和谐稳定;同时致力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会,将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后备力量。琴峪村召集经验丰富的老党员、退休村干部组成调解团队,深入倾听村民诉求,建立信访台账,分类施策,积极争取资源,修路、改善饮水。如今,村子矛盾减少,邻里和睦,村民专注发展,信访矛盾村成功转型为稳定发展村。
三、强化五务之力,满足多元需求
精细党务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党务服务窗口,为党员提供全流程贴心服务。办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时,安排到村工作大学生一对一指导,确保手续快速准确完成;定期组织专题党课,邀请优秀党员代表等结合时事热点与乡村实际授课,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送上定制贺卡与学习书籍,增强党员归属感与使命感。规范村务。规范村务公开流程,通过线上村务公开平台与线下公开栏,及时全面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信息。设立村务咨询窗口,解答村民对村务决策的疑问。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大会,会前广泛收集村民意见,会上充分讨论村庄发展规划、重大事项决策,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提升村务治理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优化事务。整合各类便民服务资源,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专区。设置快递代收代发点、农产品展销点等,解决村民生活中的“小麻烦”。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如协助办理养老认证、残疾证申请等。同时,设立便民微信群,随时解答村民生活难题,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助力商务。小服务与大合作并行。小服务聚焦村民切身利益,搭建带货平台,依托景凤镇人在县城开的蔬菜店,帮助村民代销农产品。大合作则着眼村集体经济产业,与专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红源村引进的香菇企业,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规模化生产,拓展销售渠道,实现村集体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医务。党群服务中心联合镇卫生院,打造村级医务服务站,积极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团队由镇卫生院牵头,联合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骨干医护人员共同构成,覆盖12个村。定期上门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疾病诊疗,还针对慢性病患者实施跟踪管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真正做到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守护乡村百姓的身体健康。
四、拓展N种特色举措,搭建“点心之桥”
在“3”种核心力量基础上,各村党群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推出N种特色举措。
红源村开设的乡村微课堂,通过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帮助村民学习新的致富知识,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马家峪村则每周六日为村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打造服务型党群阵地。其他各村由到村工作大学生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在村内开阔场地开展文艺表演,涵盖歌曲、舞蹈、小品等丰富节目。同时,利用室外空间播放电影与戏剧影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丰富精神生活。
(文、图/景凤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