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去,王少华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了壶关农商银行宏远支行的门前。随着钥匙转动锁孔的声音响起,新的一天在此刻被按下了启动键。接库、核账,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稔,这是他与晨光一如既往的约定。
晨会前,他摊开的笔记本上还留着昨夜的笔迹。“昨天李大叔的合作社贷款审批通过了,不过他更关心后续的资金周转方案。”“龙丽街上新开的超市想办理收款码,今年要上门办理一下。”话语间没有空话,全是实打实的客户需求。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各自的工作晒出来、“疑难杂症”摆出来。会议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与早起的鸟鸣相映成趣。
晨会一结束,王少华已经拎着装满资料的帆布包出了门。第一站是城南的西红柿加工厂,今天的第一波西红柿已经成熟,加工厂需要资金购入大批西红柿,正等着他敲定信贷方案。“您看这份授信计划,既能保证成熟期的采购资金,又能匹配生产加工后的还款节奏。”他边说边在手机上划动开还款计划表,原本紧锁眉头的客户渐渐露出了笑意。
中午的阳光晒得路面发烫,王少华却捧着笔记本在树荫下写个不停。“上午的方案忽略了合作社的季节性用工支出,下午得补充进去重新测算一下。”这样的细节批注写满了半页纸。
简单的午休过后,他又匆匆赶往下一个客户——新开张的便民超市。老板王大姐正为收款效率发愁,他蹲在收银台前调试设备,耐心教店员聚合支付的使用方式。“支付宝到账2元!”伴随着收款播报音响的声音响起,王少华额角的汗珠终于按捺不住滴在了笔记本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网点没有了客户的踪影,灯光却再次亮起。王少华坐在电脑前整理客户档案,“建材店王总需要流动资金支持,下周带评估报告上门。”“药店的李姐想开通手机银行账户,明天优先安排一下”。沙沙的落笔声中,第二天的行程表渐渐清晰,笔记本封面上的那句“服务不止8小时”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得柔和了几分。
当最后一盏灯熄灭,王少华的帆布包又多了几页客户反馈表。这一天里,他走过4条街道,见过5张带着期待的面孔,为客户解决了6个实际难题。
在壶关农商银行,有许多个“王少华”,他们正用脚步丈量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商铺柜台。他们的一天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次次耐心沟通、一个个精准方案里,描摹出了“百姓银行”的温度。
毕竟,最好的业绩单,从来都藏在客户舒展的眉头上,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壶关农商银行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