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历时四年的全区首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
本次普查覆盖111个县(市、区),登记优良单株及特异种质资源1.85万余份,发现植物新物种27个、广西新记录物种42个、登记新品种5个,首次全面掌握了广西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与数量情况,为林业高质量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科学基础。
自治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巧玉在发布会上介绍,本次普查于2020年8月启动试点,2021年4月全面铺开。
普查组织27支调查队伍共220余人,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普查体系,抽样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10%,精准覆盖广西全境多种地形地貌。共采集植物标本70101份、DNA样本12648份,保存林草种子2293份。
此次普查收集保存林木、草本、藤本、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超1.2万份,构建了首个覆盖全区的广西林草种质资源数据库,将收集登记的种质资源基本性状、种质鉴定、信息采集、图片储存统一编目入库并长期保存。
普查在全国首创“专项调查+”模式,完成62项特色资源调查,涵盖香料植物、传统特色木材、特色食用竹等领域。完成了森林食物资源专项调查8项,涵盖木本油料、特色香料香精、特色药用植物等领域。同步挖掘民间传统利用知识7800余条,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拓宽了渠道。
据悉,广西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优异的林草种质资源禀赋。全区育成并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审(认)定林木良种370个,研发全球首株桉树三倍体,建成全国首批桉树太空育种试验林和首个罗汉松种质资源库。已建成林草种质资源库41处,其中国家级8处,自治区林草种质资源库33处,拥有全国最大桉树基因库及最优杉木种源,为现代林业强区建设奠定资源根基。
下一步,广西将强化普查成果运用,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打造木本粮油、特色香料等全产业链,持续深化资源保护、种质创新与产业融合,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强区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
本次新闻发布会由自治区林业局总工程师施福军主持,自治区林业种苗站站长韦鼎英,广西林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开祥参会并答记者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 关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