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区 域 >> 资讯 >> 浏览文章

山西长治:垃圾分类倒逼形成美丽新时尚

2019-11-15 来源:经济网 图、文/秦贵云 张仙平   加入收藏
 11月的清晨,寒意渐浓。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淮海社区的居民们一大早就陆续提着干湿分离的垃圾来到投放点,只见他们把干垃圾直接投入干垃圾桶,湿垃圾则在除袋后投放到湿垃圾桶,再把装湿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里,整个投放过程动作麻利,非常娴熟。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为何在淮海社区的居民这里变得如此简单又深入人心?对此,该小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骈蕾如给出了答案:“就垃圾分类一项,我们小区居民从去年开始学习、模拟,市里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开始后,我们就加大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初期还是有不少居民拎着垃圾袋站在垃圾桶前犹豫,需要志愿者帮助分拣,现在,90%以上的居民就能做到主动除袋、准确投放。”
 
  长治市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绿色发展的重要要求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升华为现代生活的文明标尺。早在2018年4月,长治市委、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紧跟全国试点城市步伐开展了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
 
  长治市委书记孙大军说:“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群众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在组织发动群众方面下更大功夫,把垃圾分类工作持之以恒做细做实,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作贡献!”
 
 
  科普体验垃圾分类,打造环境友好教育的“活课堂”
 
  一个人一年产生的垃圾量是多少?生活垃圾混置带来哪些危害?生活垃圾“四分法”是什么?位于长治市潞州区淮海公园的长治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科普体验馆内,自今年6月4日正式开馆以来,每天都要迎来不少的市民来这里参观学习。
 
  近日,长治市民关佳就带着自己7岁孩子来到体验馆,和孩子一道认识、学习垃圾分类。在这里,关佳和孩子探索体验了人类制造垃圾、垃圾分类回收、废物重新利用全过程,同时通过多媒体观看了垃圾分类公益微电影与“焚烧处理流程”模型、“生化处理流程”模型。她告诉记者:“今天的参观,长了知识,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处理的紧迫性,理解到了国家、社会提倡垃圾分类的良苦用心,作为市民有义务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同时也让孩子从小就记住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与此同时,长治市积极构建基层垃圾分类宣传阵地,推进分类宣教体系建设,在各试点小区物业企业成立200余人的分拣员、指导员队伍,与社区共同开展入户宣传,手把手教社区居民们进行垃圾分类,不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的普及率。通过“居干包片、定人包户,户户承诺、人人参与,一户一档、星级评优,示范带动、楼道公示,相互监督、定期交流”的方式,牢牢把握“学、分、投、评”4个环节,精准提升分类投放。
 
  织牢垃圾前端分检的“示范网”
 
  2018年5月以来,澳瑞特社区的党委书记李思义、主任靳利芳每天都佩戴党徽,分别带领两名党员代表到各个小区指导垃圾分类、分拣、投放工作。
 
  “起步阶段,老百姓不理解,有抵触。”李思义坦言:“破题就在我们社区的党员,我们要求党员先从自身做起,主动承担起垃圾分类中的‘先锋员、宣传员、督导员’的责任,身体力行做到垃圾正确分类投放,再带动和监督亲朋好友进行垃圾分类,以此带动全社区居民”。
 
  经过一年多的坚持,社区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下一步,该社区还将开展通过“垃圾换鸡蛋”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居民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
 
  近段时间,在太西社区最时尚的话题就是“垃圾分类投放积分”,邻居们见了面,第一时间就问对方得了多少积分。“这个可以兑换物业费,只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规范投放垃圾、帮助他人分拣,都能得到积分。”紫金领秀小区业主小徐介绍说,“我们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热情很高,而且下班后或者周末,都主动到社区一楼大厅基地去学习和帮忙。”
 
  一个主题,全面开花。和澳瑞特社区、太西社区一样,下南社区、小西门社区、建东小学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做法……截至目前,全市各试点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90%以上,投放准确率达到80%左右。
 
  各县区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纷纷拿出“绝活儿”竞技,探索有效管用、各具特色的路径。
 
  创新乡村垃圾处置的“竞技场”
 
  长子县漳河神村是该县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较早的村,为了让垃圾分类简单易学,漳河神村先让农户在家按“能卖”“不能卖”对垃圾初次分类,“能卖”垃圾自己处理或者交于清洁员集中处理,其他垃圾在中转站集中清理,渣土垃圾进行填埋处理。每天早上6:30,由保洁员定点上门收集农户的其他垃圾,下午6:30收集渣土垃圾,有害垃圾半个月收集一次。
 
  村民王丽高兴地说:“一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嫌麻烦,但时间一长,发现这样做,苍蝇、蚊子少了许多,心里也就觉得挺好的!”
 
  在农村,推动垃圾分类必须“入乡随俗”,才能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上党区坚持从“娃娃”抓起,在全区178所中小学校(园)全面启动垃圾分类活动,在全区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精挑细选培育资源节约产业的“梦工厂”
 
  “如果按照每家每户一天产生1.3斤湿垃圾来算,这里一天能处理4万多户家庭湿垃圾。”
 
  走进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理中心,一台台机械紧张运转,湿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尤其引人关注,该中心负责人鲍宏飞介绍说,“这些湿垃圾经过微生物分解变成无土栽培的原料,用来种花养草,同时全自动化的设备让环卫工人告别了徒手分拣垃圾的历史,除臭技术也让整个工作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长治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理中心是集“四合一”终端处理功能和垃圾分类主题园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项目,整合了国内最先进的生化处理和预分选处理系统、除臭系统以及油水分离技术、水处理技术。在这里,主城区湿垃圾处理、大件垃圾处理和有毒有害垃圾有了好的归宿,将垃圾一分到底,告别混装:居民家中的菜叶、农贸市场的尾菜摇身一变成为无土栽培原料,废弃的旧家具能被打成木屑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垃圾可被暂时存放。
 
  让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归位,长治市按照“示范引领、深入推广,终端先行、统筹推进”的工作要求,聚集突出问题,补齐硬件短板,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点线面结合、成体系推进,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中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经济网长治讯 秦贵云、张仙平)
0
上一篇: 江苏溧阳: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下一篇: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举行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