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村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城西南S309公路17公里处,面积23.3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屯,户籍人口775户2182人,常住人口229户500人左右,是“软弱涣散”的合并村,2016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500元,村集体负债134万元。
“以前,富强村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一年人均收入只有三四千,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经过驻村工作队4年来的帮扶,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引入产业项目,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不仅摘了贫困帽子,去年富强村人均年收入更是达到1.1万,翻了好几倍,村集体饥荒全都还完,还结余了50多万”富强村党支部书记王艳龙自豪地说。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帮助村里谋划发展富民产业,助力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富强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实现了脱贫,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解放思想,调整种植结构。富强村种植结构单一,习惯种植玉米,年年收益低微。为了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调整种植结构。从2018年开始,组织合作社与北大仓酒厂签酒用高粱订单,组织村民种植酒用高粱。种粮大户李德鑫介绍说,“2018年我家饥荒60多万,经过工作队的劝说,我改种了高粱,工作队还连续两年帮我联系农业贷款。2019年我种了1500亩,当年就还清了全部的饥荒;去年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高粱,净赚了60多万;今年高粱长势喜人,收购价还高,眼瞅着收入还能提高一截”。看到了实际效果,村民们不但接受了种植结构调整,更高度认可积极参与进来。
创新方式,引入产业项目。为了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采取“飞地经济+企业+政府+贫困群众”的合作模式引入黑龙江峰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甘南镇政府为承接主体,租赁甘南林场3000亩林地,建设蓝靛果种植示范基地(扶贫果园),带动包括富强村在内的6个乡镇2000户群众增收,丰产后每户年收益在1000元以上。企业在甘南建厂,进行蓝靛果深加工。同时,支持周边乡镇和贫困群众种植,企业保护价回收。合作周期20年,企业按政府投资的7.5%返还收益金。甘南镇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收益金,用于富强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赵义介绍说:“这个项目是我们工作队招商引资来的,能够带动全县2000户农户增收,效益非常好。农民有奔头,种植积极性高,全县每年增加种植面积达1.2万亩”。
多措并举,扩大增收渠道。在规模化种植蓝靛果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开展庭院种植。驻村工作队组织黑龙江峰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村里庭院种植户签了保护价回收协议,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村的33户脱贫户和35户一般农户庭院种植蓝靛果58亩。蓝靛果丰产后,每亩收益至少在4500元以上。在药材种植上,利用县里引入企业作为回收渠道,推动138户村民种植赤芍、黄芩等中药材171亩;在食品加工上,扶持村里粘豆包“微工厂”,购置封装设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带动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增收;在产品销售上,驻村工作队联络相关单位及企业等群体,解决村民销路问题,近3年帮助销售农副产品20余万元。特色产业带来增收渠道拓宽,广大村民普遍尝到了甜头。村里脱贫户方瑞贤,老伴常年卧病在床,老两口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来源。自从村里有了产业项目之后,她也在自家院子里种植了蓝靛果,生活有了奔头,老人现在的精气神更足了:“这两年种的蓝靛果长得挺好,都活了,还种了点儿黄芪,还种了点儿白芍药。这一亩来地,能出四五千块钱”。
紧跟党走,走上富强之路。富强村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驻村工作队先后两次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党建工作先进村学习,学习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坚持“传帮带”,手把手教方法,引导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发挥正能量,2018年,党支部摘掉了“软弱涣散”帽子,2019年富强村的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史,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党员群众铭记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智慧、坚定信心,探索乡村振兴接续发展之路。村民们纷纷表示:党派工作队到富强村帮我们脱贫,让我们挖掉了穷根,村两委工作越来越有劲,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村里也变得越来越美,我们真心感谢共产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农民的关心,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文/甘南县甘南镇镇长 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