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中云街道东巷村,空气清新,古老的藤花落遗址同村民集中居住区隔路相望。不远处,中云台山脚村集体鱼塘内,工人正在查看鱼苗长势。傍晚时分,集中居住区内的长廊很是热闹,耄耋老人含饴弄孙,垂髫稚子嬉嬉闹闹,一片温馨。殊不知,曾经的东巷村,却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环境脏乱,人人贫苦。
火车要想跑得快,还要车头带——2010年,陈洪兵怀着一腔热忱,上任连云港市中云街道东巷村党总支书记。一上任,干练果敢的他便带领全村上下立足实际,大胆探索,以村企联建为切入点,深化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网上电商、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现代中药之旅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他带领同仁创新延展物业服务,投入千万改善人居环境,成立村级“惠民基金”,并确保东巷村民医疗保险、意外险“全覆盖”。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4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东巷村也先后获评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连云港市经济发展二十强村等。
化零为整巧运营“书记项目”成富民“强支点”
“当上村支部书记,不是头上多了光环,而是多了责任与担当,要干出更多惠民实事,才对得起自己的初心。”陈洪兵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直以来,村民都以葡萄种植和承包鱼塘来营生,但粗放的经营,一直缺乏效益。”陈洪兵说,2006年6月,因园区开发需要,东巷村整体搬迁。搬迁后,葡萄种植土地被征用,鱼塘也迎来发展转型。“鱼塘收入是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的‘命根子’,放之任之将极大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可想要尽数收归集体运营,农户心里没底,于是出现了停滞。
直到2010年,刚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洪兵注意到了这点,他将目光投向了重走“集体化道路”上,决定搞科学化、多样化、专业化水产养殖。说干就干,2010年春节刚过,村“两委”干部就带头将自家鱼塘交由集体运营,陈洪兵则带领“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鱼塘发展路径和运营模式,打消大家疑虑。
仅1个月,400余亩鱼塘就全都纳入集体运营。陈洪兵还将此作为“书记项目”,并成立以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鱼塘养殖管理小组,由村集体出资成立鱼塘养殖生态园。运营仅一年半时间,效益、规模大幅增长,群众收入较上年增长160%,集体盈利近60万元。
看着一网网花鲢、草鱼被放到鱼塘,9名靠养鱼为生的村民心里踏实多了。“之前村子搬迁,我家鱼塘变成了工厂,我每天都在担心生活。”村民伏大爷回忆,“没曾想,刚住上楼房的我,很快就在鱼塘就业了。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呢!”
赶个时髦接网路“借风起航”促产业“新跨越”
鱼塘模式成功带来的底气,让陈洪兵的想法更加大胆,“咱们赶‘时髦’做生态园吧!”他的判断不无道理——地处中云台上的东巷村是种植大樱桃的绝佳维度,加上村里传统农民比例较高,个个都是种树高手,一座全新的樱桃生态园就此落地。同时,村里开设了网店,实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为有电商创业需求的村民提供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陈洪兵这副牌“打”对了——从2015年至今,东巷村特色产业年产值连年增幅超过10%,并解决了2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问题;鱼塘养殖和生态种植业也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又萦绕在陈洪兵心间,这是解决发展长久问题的关键。为此,村党总支召开发展大会,提出“借风起航”。因与中国制药工业前三十强的康缘药业是“邻居”,东巷主动寻求合作,同企业建立“村居+企业”党群共建模式,通过“村企产业联动”,围绕人才、土地、发展等开展结对共建,探索开发“百草园”种植、中药材种植观光旅游区等全新合作路径。致富门道多了,很多人才也纷纷回乡创业。
创新党建增活力“基层堡垒”护民生“幸福果”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陈洪兵坦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东巷村更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5千米,安装、维修路灯200余盏,新建1000平方米群众文化大舞台1处、大型停车场1个等,创新延展物业服务;同时成立村级“惠民基金”,并确保东巷村民医疗保险、意外险“全覆盖”。
而为进一步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促进村党组织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陈洪兵还创新引领,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同时大力选拔优秀党员志愿者成立“栖峰志愿服务队”,分别设置政策宣传、文明新风、党务监督等11个岗位,让无职党员发挥引领作用。“以前,村民有事情都来找村委会,可村两委只有几个人,难免力不从心。现在,无职党员切实担负起责任后,形成一个个战斗堡垒,让村两委压力减轻许多。”陈洪兵说道。
看到一个曾经落后的村庄长成了万众期待的模样,陈洪兵感到欣慰。“这并非源自我个人的付出,而是我们东巷村干群拧成了一股绳,抻开了一条道!”
文/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委宣传部 唐雅敏 董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