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河南省陕州区陈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打造农民好“钱”景

2022-04-26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谷雨时节,点瓜种豆。

4月20日,在河南省陕州区观音堂镇陈营村的大棚里,这里的群众在绿意盎然的棚里忙着为种植的西红柿苗打叉浇水。

“新支书上来后干得确实不错,村里上的项目挺多的,尤其是创办的三门峡市陕州区朝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的60多个大棚都发挥着作用,我种了3个大棚,栽有西红柿、葡萄、包菜,今年估计还能买到3万块。西红柿收了,再种大白菜,赶种两茬,收益高。”陈营村年过六旬的陈拴年老人一边忙活一边说。

陈拴年老人一家6口入,孩子们都出去外面打工了,他和老伴在家经营这3个大棚,他们深感既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又能为家里创收经济,这样也不寂寞,还能锻炼身体,一举多得。

像陈拴年这样的,村里还有三户。陈焕忠,今年65岁,包了4个大棚,去年种西红柿收入5万元;陈点科,今年75岁,包了4个大棚,种了2棚西红柿,2棚豆角,收入5万多元;陈群年,今年64岁了,包了5个大棚种西红柿,去年收入6万多元。

是什么保障措施让这些没有技术的传统农民走进高科技特色产业发展的行列呢?答案是是村党支部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坚强后盾。

为巩固提高产业发展,陈营村党支部采取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技术培训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务工就业等方式,村民入股合作社,将合作社自身发展和群众致富相结合,带动群众增收。

三门峡市陕州区朝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3月,先后注册资金100万元,流转土地400余亩,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设标准化大棚果蔬产业基地,共建设果蔬大棚33个,种植中药材19.8亩,年产值达40余万元,集农产品新品种引进、推广、销售为一体,有效带动30人务工就业机会,其中贫困户20人,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为了更好地发展地理优势,巩固脱贫成果,有效和乡村振兴相衔接扩大产业发展,在2021年,他们流转土地200余亩,建立新型简易大棚20个,高标准温室大棚9个,种植了阳光玫瑰葡和西瓜。

合作社常年聘请三门峡市农科院专家,免费为所有农户培训农副产品的种植和栽培技术,每年提供4次技术培训,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节省300元的技术培训费。合作社还建立种植户微信平台,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国际和国内农副产品供求信息的咨询。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陕州区、渑池县两县交界,连霍高速、310国道、318省道便利交通,土地资源肥沃等地理区位资源优势,2022年规划投资500万余元,建设日光温室大棚19个、冷库1座,打造集果蔬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观音堂镇果蔬交易基地,叫响“陈营无公害绿色果蔬”品牌,培育陈营村主导产业,建设美丽新农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陕州区观音堂镇陈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群锋对他们合作社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文/河南省陕州区委宣传部 肖伟  昝运峡


0
上一篇: 粮食稳产保供:守底线 满足需求 抗风险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