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黄土地绽放致富“小金花”

2024-01-15 来源:农民日报 侯耀强 薛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玉   加入收藏

驻足山头远望,冬日里的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曲峨镇甘棠村冷清寂静。走进村里绿康园农产品合作社的温室菌棚,却是暖意融融。伴着暖风机发出的滋滋声,村民忙着收获金耳菌,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热闹。

  “这茬金耳菌长势很旺,大小适中,品相很好,产量也比之前高,估计产量在4500盒以上。”合作社理事长贺娟英说,“算下来,能收入30万元左右。”

  甘棠村坐落在黄土高原上,村民习惯了大田种庄稼、苹果,大棚栽瓜果、蔬菜,栽培金耳菌还是头一回。

  改变源于一个人。2019年,在甘棠村“两委”的支持下,返乡创业的贺娟英成立了绿康园香菇专业合作社,建起全县首家香菇种植基地,并采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推广香菇种植项目。

  短短两年多时间,周边各村共发展20余个香菇大棚,产品销往运城、太原等地,带动附近村庄的百余村民增收致富。

  看着香菇种植渐入佳境、渐成规模,2023年,外出学习考察的贺娟英又有了致富新点子——栽培金耳菌。她说:“金耳菌属于菌类的高端产品,并且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适合在当地种植。”

  虽然经历了金耳菌第一茬试水失败,但贺娟英没有放弃,带着村民外出取经。从作物生长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管控,到每天的通风透光,再到金色菌体长出后的养护、采摘,贺娟英和村民一起学技术、补短板。

  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管理,合作社试验种植的金耳菌成功收获两茬,每个温室产量近1800斤,每批收益约30万元,产品销往河南、福建、广州、四川等地。

  “在这里就近打工,活儿不重,工资能按时发,从去年后半年到现在,挣了好几千元。”村民房梅莲说。

  金耳菌的试验成功也为甘棠村和周边的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金耳菌种植基地,日常务工人员有十余人,采摘高峰期超过20人,务工人员每年可增收2万元左右,最多的一户收入达3万元。

  “金耳菌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市场前景好,接下来,要让这朵‘小金花’成为甘棠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甘棠村党支部书记靳锁宁说。


0
上一篇: 加强品种技术配套 引领小麦单产提升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