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洱海边的“兴农人”| 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2024-04-10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苍山翠绿,洱海清碧。”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又坐落着许多美丽村庄的大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用他们的勤奋努力,在这片秀美大地上,书写一个个从“新农人”转变为“兴农人”的故事。

转变“新农人”

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甸中村的杨波涛,正是返乡青年浪潮中的一员。杨波涛生于1991年,以前在城里做大型器械租赁生意,日子也算红火。今年,他开始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而让杨波涛把希望的种子转耕于乡村沃土的契机,还要从他的阿叔说起。

据杨波涛介绍,自前年回乡过年与他的阿叔交谈后,返乡务农的种子便开始在心底萌芽。杨阿叔是位年过半百,种植经验达15年的农耕人,现在他年纪大了,便想把这份事业传承到杨波涛这里。“我阿叔当时同我说,咱们家世代务农,农业农事是一国的根本,也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根,与其在外漂泊,不如回家守好自己的根。”杨波涛说道。也正是这句话触动了杨波涛的心,让他漂浮不定的心在此刻安定下来,他开始一边继续自己的事业,一边和杨阿叔学习农作知识。

经过前两年的沉淀,今年杨波涛决定全身心投入耕种农物,接手杨阿叔的农耕事业。“现在的农耕环境是越发好了,科技在更新,我们的农耕事业也在前进,你别看地里现在全是玉米、麦子、蚕豆,在几个月前可是绿油油的烤烟。这些年烟后作物的涌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可是大大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杨波涛笑道。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坚守,也是科技带动农耕环境的改善,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让90后小伙杨波涛成为一个“实打实”的“新农人”。

苍山脚下小麦金黄连片。摄/马小然

成为“兴农人”

“新农人”作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既是农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杨波涛作为一个种植经验不足的“新农人”,在刚着手农业生产时对许多农耕知识都不了解。

面对高达30亩的农耕亩数,又一人挑起大梁,可是让杨波涛好些日子愁眉不展。当地烟草部门了解到杨波涛的境况后,便派专业人员实地为他从起垄规格、翻耕深度、肥料用量、移栽时间等每一个生产细节标准进行讲解教学。

政府和烟草部门也时常会组织座谈会,及时了解像杨波涛一样的“新农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打通梗阻,有了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帮扶,杨波涛的焦虑被化解,农耕事业也逐渐有了起色。

“这些年无论是政府部门给出的各项补贴政策,还是烟草部门给我们提供的数字化、机械化、绿色化的种植模式,都为我们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业态。”杨波涛满意地说道。

杨波涛作为一个90后回乡务农的小伙,他的目标不局限于自己把地种好,而是让大家都能把地种好。在接手家里的农耕产业后,他积极报名烟草部门开展的专业人才培训,潜心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了许多科学的种植方法,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他又把学到的知识广泛传播给其他农耕者,并为其他农耕者提供帮助,如此一来,“五虫一剂”的绿色化种植、“无人机洒药”的机械化种植等种植方式,在甸中村得到广泛应用,当地的农业发展也日益兴旺。

杨波涛帮助同村奶奶搬拿收割农作物。摄/马小然

现在有了“烤烟+N”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杨波涛为村里开辟了致富新路径,通过线上网店、直播带货,让本土的烟后玉米、蚕豆走向互联网,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份勇于担当和为民情怀让杨波涛实现了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的转变。

“乡土选择了我,我也坚定地留在这里,用我的青春和汗水滋养这寸土地。”杨波涛说道。

(文/云南省大理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马小然)

0
上一篇: 河北省井陉县吴家窑乡:建设高标准农田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